应对产业链流失的思考

应对产业链流失的思考

 

外企流失确实正在发生,尤其对电子、半导体相关领域影响深远,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机会减少流失

2023年2月25日,湖南娄底,工人在双峰高新区一外贸制鞋企业车间忙碌。图:视觉中国

 

  外企流失成为关注焦点,好在中国基本面未变,魅力依旧,企业外迁并非外媒渲染得那般严重,譬如2022年德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反而达到创纪录的115亿欧元。但外企流失确实正在发生,尤其对电子、半导体相关领域影响深远,我们必须认清现实,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仍然有很多机会减少流失。

 

认清外企流失

  如何应对这波外迁冲击,我们首先要认清这轮外企迁移的本质。

  第一,“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这应该是绝大多数国际企业的真实想法,事实上多数国际企业从心理上到行动上都愿意继续做大做强中国市场,外迁的还是少数。毕竟中国效率更高,中国市场巨大,中国工程师红利独步全球,中国资本充盈,中国需求活跃。企业外迁并非本愿,而是在外界非市场压力之下不得已而为之。

  首先是去中化的政治压力,主要是源自美国政府。其他西方国家纵有追随美国,但其态度远不如美国坚决,甚至还在逆势加仓中国。

  其次是疫情期间切断国际供应链的后遗症。西方早有去中化的念头,但没有谁真的敢去切断中国供应链,真的敢离开中国。但这匪夷所思的一幕,竟然在疫情期间短暂成为现实。西方发现全球供应链陷于混乱似乎并非世界末日,残酷疫情也让人们对混乱的耐受度加大,所以去中化成为并非不可操弄的议题,这才有了疫情后的去中化。

  最后,中国成本确实已经上升,此前几年已经有些企业因为中国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加之在中国市场份额不大,索性选择离开。

  最终,在三者合力之下,打开了去中化的闸门。由于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美国著名智库传统基金会认为中美已经进入冷战状态,这可能是耸人听闻,但至少短期内中美关系不会有大的改善,所以外企流失尤其部分美企流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不可逆状态。

  第二,尽管企业外迁是棒打鸳鸯,尽管大部分企业不愿意走,但少数下定决心出走的企业还是走得很坚决。

  政治制裁和关税的双重压力下,少数业务难以为继的企业,纵有万般不舍还是不得不走。尽管东南亚、墨西哥相比中国有很大差距,基础设施不好,电力供应不足,劳工也爱闹事,但基础设施和人力质量的差距并非不可改变。修不好铁路是印度的长期笑柄,但最近几年莫迪动真格地投入6800 亿美元投建铁路,用高架、地下通道等方式绕开长期困扰铁路建设的私有土地问题。越南通过大量建设火力发电,预计现在至2030年发电量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5.7%。而且这些地方人力充沛,驯服劳工也并非难事。

  所以,条件差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回望中国改开初期,也是一边存在大量问题,一边建设解决问题。如果因为这些不足,就认定外企不会迁走,甚至就敢铁口直断去中化没有威胁,就太过想当然了。外企出走已经好几年了,苹果这样的企业连续几年在东南亚建厂,如果这些地方不适合发展,早就会罢手了。而现实是,不仅外企在持续转移,还命令它们在国内的供应链企业一起走,国内供应链企业担心被其他对手替代也不得不走。

  第三,外企纷纷出走但不决绝,大多是“迁移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大厂外迁一般采用中国+1的模式,不管转移走了多少,服务中国市场的产能还是要留足。当然也有部分在中国市场份额很少的企业,会完全撤出中国。愿意在国内留一手的外企,相应的它们的国内供应链也会留下一部分。这种操作为这些企业留下更大的转圜空间,将来转回国内只要扩大规模即可,无需从头来过。

 

分析与思考

  外企转移对我们的技术升级,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尤其大型终端撤离时,裁员动辄数以万计,这种规模的撤离让有些园区的经济瞬间崩塌。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新故事,主动对接外企,在新的形势下找出新的合作模式,防止出现最坏局面。根据前文分析,外企在矛盾中离开中国,给我们留下了发力空间,有些环节依然有挽救的机会。

  第一,如果外企迁移无法改变,至少要争取减小迁移的规模,把可以留在国内的工序、依然有成本优势的工序争取留在国内;如果迁移规模不能缩小,至少争取不做清盘式迁移,无论工厂还是研发部门,至少留个壳子,以待环境变化,方便将来回流;如果非要彻底迁走,那至少争取迁走但不排斥中国企业继续做供应链。

  第二,与欧美展开政策竞赛,美国对制造业毫不遮掩地实施大规模歧视性补贴政策,我们也要行动起来,而且要用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补贴政策。一是利用中国清洁能源优势,淘汰高耗能的资源密集型、高污染企业,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补贴所有愿意留在中国的企业,降低碳排放,突出产品碳标签(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价值;二是用先进制造对抗低成本制造,鼓励企业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优化供应链周转体系,提高通关效率,降低成本,争取在华外企的综合成本低于全球其他地区。

  第三,尽管外迁正猛,但我们应该立即开始引导出走外企回流。中国全面走出疫情,人流、物流恢复畅通,经济开始恢复,对出走企业尤其在外发展不顺的企业吸引力加大。对愿意回流的企业给于奖励和补贴,不愿意整体回流,争取部分订单回流,或者订单间歇性回流。总之,能争取多少争取多少,不放弃任何机会。

  第四,有些国内供应链企业不得不跟着外企走,否则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就要丢失。我们要体谅这些企业的难处,创造必要的方便,让中国企业走出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这些企业没有被踢出全球供应链,它们的成长依然是中国制造的成长。

  第五,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利用地理相邻的便利,加快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区域一体化进程,方便要素流动,让要素按效率高低流动,降低非必要的实体流动。

  第六,此次危机给各级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压力即动力,为我们改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提高水平带来契机。利用好此次危机,提高政府效率,优化产业布局,改造营商环境,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流动,让中国更具全球吸引力。

 

总结

  外企流失已经发生,负面效应也在逐步显现。中美之间的对抗逐渐长期化,这个过程大概率要持续多年。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能幻想它会自动结束。我们要主动对接外企,倾听外企需求,用尽一切办法留住企业的心,挽回企业的心。我们自己也不能灰心,大型外企主要采用中国+1的布局模式,并未彻底搬出中国,我们要突出中国市场定海神针的作用,来抵御外部的风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信经历此次风雨,我们会在困境中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与产业格局,中国制造也会率先进入智能化、低碳化的时代,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价值参与全球竞争。到那时,中国必定是国际企业争相返回的目的地。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