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 高校校长热议难在何处?

香港打造国际高等教育枢纽 高校校长热议难在何处?

 

香港高校在与国际院校合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涉及敏感技术的国际研究合作已遇到限制

        香港高等教育拥有教学质量高、师资国际化等优势,近年来赴港留学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10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在灼见名家·2024十大校长论坛上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大学校长会国际化小组’合作,积极推动‘留学香港’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拓展国际网络,吸引更多不同地区的学生来香港升学。”

  蔡若莲指出,中央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未来10年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机会。蔡若莲表示,香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有着高度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特色,许多学院学科以及课程亦为全球首屈一指,加上良好的教育基建,优秀的科研人才和雄厚的研究实力,优秀的教育品牌得到海内外广泛认知和认同。

  香港特首李家超在2023年的《施政报告》里提出,要建设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注:即高等教育)枢纽。为此,港府推出多项重点措施,包括:支持本地院校扩容提质,吸引更多非本地学生留学香港,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非本地学生的限额提升一倍至40%,增加一带一路奖学金的名额五成,并逐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名额等。蔡若莲表示,政府鼓励高等院校拓展国际网络,在吸引不同国家学生来港升学的同时,也为本地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遇。

  但是,香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培养规模有限、国际生源多样性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及英美等诸多挑战。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认为,虽然香港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拥有多元化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但是要成为有吸引力的国际高等教育枢纽,具有引领全球的“卓越”能力很重要。在张翔看来,港大不仅需要有一大批卓越的学者在这里工作,也需要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优秀学生。

  目前,香港的非本地学生仍主要来自中国内地,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疫情后硕士课程中内地学生增加了大约三倍。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在论坛上直言,香港可以算作一个教育枢纽,但是在生源国际化方面还不够。他指出,虽然英国等国家也有很多中国内地学生,但对英国本地人来说,中国学生是国际学生,可如果香港的非本地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来自内地,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教育。因此,滕锦光建议,香港应考虑为东南亚等地区的优秀贫困学子提供贷款计划,让他们可以在毕业后完成还款,同时吸引他们留港工作。

  此外,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缘政治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日益凸显。香港高校在与国际院校合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滕锦光透露,在涉及敏感技术的国际研究合作已遇到限制,“我们曾与欧洲一所高校谈合作时,对方明确表示,在气候变化、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可以推进,但芯片、人工智能等合作就无法推进。”

  张翔表示,教育枢纽的国际化不仅是要多招收来自外国的学生,更要做到思想的国际化,在人类共同面对挑战的议题中促进国际合作。张翔表示,港大正在兴建“国际创新中心”(Global Innovation Centre),该中心致力为跨学科前沿研究提供顶尖科研设施,“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可以集聚高端的人才,并引领全球合作,来解决全人类的问题。”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