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的统计。本就因求职而背负较大压力的毕业生,还得分心配合“表演”。
“表格就业”何以出现?广州日报评论员夏振彬表示,问题出在下面,根子还在上面。表面上看,卖力“忽悠”的只是部分辅导员老师,但他们也是被提线的木偶。据报道,一些高校将就业率指标压实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如果交不出好看的就业数据,辅导员的待遇奖金都将受影响。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个别高校竟以身示范、带头造假,仅为数据“好看”就花式“注水”,实在有辱斯文。
更需一提的是,今年情况非同寻常。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被置于更为重要的位置,可谓全民关注,眼下正共度时艰。在如此形势之下,一些高校不实事求是地制定所谓指标,反而在表格上费心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派尽显。应该说,此举不仅荒谬、可笑,假数据还可能对政府决策等造成影响,贻害匪浅。
怎么办?今年,教育部已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坚决杜绝“虚假签约”“被就业”以及“就业率掺水、造假”等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就业统计工作真实准确。
记者刘芳洲在《半月谈》发文指出,根据目前情况,强化对就业数据的监管核查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就业率注水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普通师生进一步承压,迫使辅导员让学生把数据做得“真实”一点。
此外,更关键的在于指挥棒。既然“上级满意的就业率数据”可以让一些老师套路翻新,那就不妨在指标上做调整,让高校老师们少些压力,有时间、有精力去干该做的事情。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杨三喜则指出,真实、准确的就业统计数据才能真正掌握毕业生的就业进展,也才能为高校办学、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真实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也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失真的、注水的就业统计,不仅是自欺欺人,也会严重损害高校毕业生的权益。
对此,一方面各地相关部门应出台更有力的举措,为疫情中受影响的企业和行业提供帮扶,通过稳定企业发展,稳定就业岗位来实现就业目标。另一方面,要扩展就业方式、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新经济、新业态吸纳就业的作用。比如,日前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9个新职业,其中包括互联网营销师,这意味着电商主播等新职业、新岗位得以“转正”,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来源:半月谈、广州日报、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