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中关村广场,门口上方的“家乐福”招牌依旧醒目,但紧闭的店门和杂乱的施工工地,昭示这家超级卖场的最终命运。
就在今年3月底,这家曾经的亚洲最大超市——北京家乐福中关村门店,正式“暂停营业”。这是过去几个月内的最新一例,今年以来,家乐福重庆沙坪坝店、广州万国店、南昌上海路店等多家卖场也宣布闭店。
时间线拉长,这种闭店已成家乐福中国的常态。从2009年开始,家乐福就走上闭店之路,显示出经营衰退迹象。2019年被苏宁易购接手后,家乐福持续多年的经营危机也并未解除。公开数据显示,仅2021年,家乐福闭店数量就超过20家。
范围再扩大,这种衰退也已成家乐福全球的缩影。2005年,家乐福因经营不善从世界上第二大零售市场——日本退出。1999年,家乐福在中国香港苦苦支撑三年之后宣布退出。更早的1993年,家乐福宣告从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战略大撤退”。
作为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家乐福以连锁大卖场起家并兴盛一时。对于家乐福的败退,一个普遍解释是:它主导的零售大卖场,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
家乐福只是败给了时代?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关店风潮:市场因何丢失
“感谢18年的陪伴!”
在北京中关村家乐福门店外,随处可见这一醒目标语,它以“暂停营业”的方式,宣告关店。这家占地3.2万平方米的超市,号称家乐福在亚洲规模最大的旗舰店,已经经营了18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如今,这个超级大卖场已变成一片内部装修的工地。
在家乐福中国的商业版图里,中关村店不是“倒下”的第一家店,应该也不会是最后一家。2021年,家乐福闭店数量超过20家,囊括大卖场、便利店以及精选店等多种形式,涉及成都、珠海、济南、杭州、南昌等多个城市。其中,家乐福成都八宝街店于同年9月30日停业,该店经营时间长达22年。
根据中国连锁协会发布的数据,2016年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量为319家,2018年,家乐福中国门店数为302家,较2017年减少19家,到2020年缩减为228家。
更早之前,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家乐福已经在走下坡路。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家乐福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被大润发超过;2010年,家乐福在华门店数被沃尔玛反超。当年,家乐福第一次关闭在中国的门店。
关店大潮下,家乐福的亏损势头并未遏止。家乐福中国2018年财报显示,当年营收为299.58亿元,同比下降7.67%;继2017年归母净亏损10.99亿元后,2018年归母净亏损达5.78亿元。
2021年上半年,家乐福中国实现营收119.2亿元,净利润亏损7.7亿元。财报称,“报告期内家乐福中国评估增值摊销影响净利润2.84亿元,若不考虑该部分的影响,2021年1-6月家乐福中国实现净利润-4.86亿元”。
“大卖场走下坡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消费者发生了变化。大卖场一站式购足、价格优惠、大规模促销这类模式并不能打动新的年轻一代消费者。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和全渠道营销,都会对大卖场有很大的影响。”资深零售专家张智强说。
但曾就职于家乐福的零售专家丁利国则认为,家乐福中国衰落关键的原因是最高决策层对中国的生意经不熟,从而失去了大量市场机会。
另有零售业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与大多数家族企业一脉相承的历史不同,家乐福成立虽然只有短短半个多世纪,却几易其主,堪称动荡。“如今它早已失去了零售的信仰,而成了一家被资本控制的看重短期收益的公司。”
几十年来,围着家乐福的家族之争、家族与资本之争,草蛇灰线般地藏在其历史中,似乎已隐喻家乐福注定走向衰败的命运。
辉煌印记:开心购物家乐福
家乐福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彼时,二战的创伤逐渐被抚平,经济复苏,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再度激起,百货业成为一个赚钱的生意。
1959年,马塞尔·傅立叶和路易·德弗雷代表两个家族合作,在法国开设了一家百货商店。由于这家店位于一个小镇的十字路口,所以被取名为“Carrefour”,即法语“十字路口”。一语成谶,家乐福此后60多年的经营屡屡走到十字路口。
成立之初,家乐福曾思考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商品,答案纷繁莫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时人们最需要的,是价格便宜的商品。
虽然第一家店是只有600余平方米的地下室,但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一开业就受到周围居民的欢迎。
事实证明,价格方面的诱惑力确实存在。1963年,家乐福发明了大卖场的概念,并在巴黎郊区开了一家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出售廉价商品。家乐福所售商品的价格比传统百货商店低了5%-10%,从1965年至1971年间,每年销售额的增长均超过50%。1970年,家乐福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上市。此后家乐福所倡导的大卖场模式,在全球引来了众多追随者。
1995年,成立36年的家乐福首次将商业版图扩张到中国,带来“大卖场”这个新兴业态。
在那个渠道单一的年代,家乐福中国完美继承了海外商业模式的高效,通过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赚取后台利润,实现了低成本快速扩张。短短几年内,家乐福就完成了在中国的整体战略布局,门店数以每年十多家的速度递增,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四川等地遍布家乐福的门店。
一切向好之际,创始家乐福的两大家族之间,却开始矛盾不断。这为家乐福后来的转折埋下伏笔。
1999年,家乐福收购了法国另一家零售巨头普罗蒙德,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但家乐福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创始的两大家族交出了掌控权,创建普罗蒙德的哈雷家族凭借13%的股份和双倍投票权,升任家乐福的第一大股东。家乐福自此驶入哈雷家族轨道。
在哈雷家族的掌舵下,家乐福在中国门店数已突破100家,一跃成为外资零售在华企业中的第一人,“开心购物家乐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前述零售业分析人士回忆,当时的家乐福在中国基本是“躺赢”的状态,每到一地,都能攻城略地,迅速带火附近商圈,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零售市场第一巨头。
控制权风波:狼来啦
日子并没有平静多久。
2003年,哈雷家族突遭变故。在法国富豪榜中名列第四位、69岁的家族领导者保罗·路易斯·哈雷,在英国因空难丧生,家族再没有一个人展现出掌舵才能。
仅仅四年后的2007年,关于家乐福控制权的风云再起。
法国首富、全球最大奢侈品公司LVHM集团的缔造者贝尔纳·阿尔诺发动“闪击战”,突然宣布其个人投资基金和美国柯罗尼资本集团组成的蓝色资本(Blue Capital),联合收购了家乐福9.1%的股份,成为仅次于哈雷家族的家乐福集团第二大股东。
阿尔诺,因为在商场上出手狠辣,且总是穿着羊绒衫,而被人戏称为“穿着羊绒衫的狼”。
零售是一门弯着腰捡钢镚的苦生意,论盈利能力,肯定无法与LVHM集团的奢侈品业务相提并论。当时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阿尔诺看上的并不是家乐福的零售业务,而是优质的地产资源。“家乐福地产”持有集团约6成的物业,市值超过200亿欧元。这些易变现、易抵押租赁的地产资源,对私人资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008年3月,哈雷家族对外宣布,家族成员决定终止与家乐福集团间的股东协议,家族将不再整体持股,家族成员可以自由处置股份。同年5月,哈雷家族人士辞去家乐福集团主席一职。至此,家乐福掌控人再次更迭。
“别家企业年年忙着制定发展战略,家乐福则忙于‘改朝换代’。”前述零售分析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围绕几大财阀家族,家乐福充斥着一场场利益搏斗和管理层的清洗,这也导致其战略方向摇摆不定。”
不出市场所料,在哈雷家族退出之后,阿尔诺立刻表示,未来家乐福将把房地产业作为公司新的关注目标和业务项目;当市场条件成熟时,可能分离房地产业务部门,将其公开上市。
掌舵人不重视,战略地位和市场表现难免靠边站,前述提及的2009年被大润发超过,2010年被沃尔玛超过等,自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与此同时,中国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来势凶猛,挤压了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传统大卖场市场份额。这既宣告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昭示着属于家乐福的时代红利渐行渐远。
又到“十字路口”:主角落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他零售商都在积极试水,作为实体零售巨头的家乐福,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显得颇为彷徨、落寞。
面对互联网大潮,家乐福法国高层决定:暂缓线上渠道的开启。这个决策直接缩减了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也导致了卖场单店营收的下降。2012年,家乐福中国的业绩和利润出现双下滑。
前述零售业分析人士对本刊记者说,此时家乐福在零售行业呈现的迟钝,主要是因为它早已不是一个有着“零售梦想”的家族企业,而是被资本控制的、看重短期收益的公司。“如果不赚钱,那就卖掉它!”
丁利国也说,“法国总部掌权者想的不是怎么做好中国市场,一直想的是怎么卖身套现。”
“卖身”传闻首次出现在2013年。当时《华尔街日报》报道,家乐福法国总部正在考虑出售家乐福中国,但因为没有合适的下家而告终。
一度卖身无果。2015年底,家乐福中国才姗姗来迟开始做电商。这个时间比沃尔玛要晚了4年。
接着在2017年到2018年,有关集团变卖家乐福中国业务的消息越来越多,涉及的接手对象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最终无果。
2019年,一直寻求卖身的家乐福中国,终于等来了苏宁易购。苏宁易购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0%。
开启中国大型商超黄金时代的零售巨头,在互联网时代的喧嚣中,匆匆离场。
家乐福中国虽然易主,但是颓势仍在持续。苏宁易购财报显示,收购后至当年年末,家乐福中国共亏损3.04亿元。2020年,家乐福中国亏损7.95亿元。与之相伴的还有各地门店陆续关闭。
前述零售业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家乐福始终固守着以往的商业模式,虽然屡屡尝试改变,但都没有“走心”。
以往的卖方市场时代,零售市场是头部企业的天下,家乐福曾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收取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等。这种向供应商、品牌商、厂商收取费用的模式叫“上游盈利模式”。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商品成本增加,价格与线上相比并无竞争力可言。
如今零售市场早已是另一番天地,“下游盈利模式”在兴起,目前中国市场上运营的山姆会员店、开市客(Costco)会员店等都采取这种盈利模式,它们从经销商、品牌商采购商品,不收取入场费、上架费等。
商业大戏从未落幕,只不过早已换了主角。也许,家乐福真正败给的,是自己。
本文转自于 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