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极端天气频发,这个词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我们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四个要素逐一讲解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四要素。在我国既需要保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要在40年内以“中国速度”实现全社会能源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路径。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远多于其他经济体;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中贡献较小,当前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尚未完全脱钩,因此在考虑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持续发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在保持经济发展贡献的前提下,以先进技术为重要依托,最终实现碳中和愿景。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以CCUS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CCUS技术能够帮助高耗能行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此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将助力我国碳减排进程,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的碳减排技术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大规模应用还未进入快车道。现阶段大部分技术仍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对碳减排、碳替代的贡献还相对较小,未来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还是未知数。我国距离完全消减碳排放需求和实现能源替代的愿景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固然会推动我国技术转型的全面升级,形成国际竞争力,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企业“买单”,这无疑会大幅提高企业的成本,使产品丧失市场竞争力。低碳技术的应用也会相应增加产业链各环节中间产品、终端消费品的成本。因此,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零碳经济将彻底重构产业链,这也意味着价值链的全面转型。从几大高耗能、高排放的控排行业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将大幅提高能源供给与节能减排的成本。以钢铁行业为例,燃料成本是与碳减排关联度最大的生产成本之一,因此,降低燃料成本应成为整个钢铁行业实现碳减排的重点举措。其中,加大废钢电炉炼钢法的研发、推动CCUS技术的应用是钢铁行业成本投入的主要部分,具体包括电力成本、回收废钢成本、CCUS技术的研发应用及推广成本等。这些“绿色成本”将直接影响钢铁行业的产品价格。从长远来看,新增的绿色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但能够抵消其自身成本,甚至还能产生净收益。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运行能耗,即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是建筑行业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其碳排放量占整个建筑行业的60%。建筑运行能耗主要来自电力和煤炭,因此降低电力与煤炭的碳排放量便成为整个建筑行业碳减排的重中之重。通过采用新的能源供给方式,结合外部环境与气候特点,提高电器能效效率等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这些节能减排举措势必会为整个行业的成本带来正向影响,但由于我国建筑行业规模巨大,与碳减排相关的成本平均分摊下来对行业的整体影响微乎其微。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地产开发商,未来在建筑材料采购、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环节很可能面临两个选择:
一个是采购用低碳环保工艺生产的绿色水泥和绿色钢筋,采用电动热泵供暖;另一个是购买普通水泥和普通钢筋,采用传统燃煤供暖。如果采用低碳环保工艺,你需要为这些绿色材料额外支付约20%的“绿色成本”,然而市场上商品房的价格区间是一定的,精明的消费者很可能并不会为这些绿色材料买单,因为他们不能直观地享受到这些绿色材料带来的直接收益。
市场上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是理性的,“价格”是衡量一切新生事物最科学的风向标。即使绿色低碳技术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突破,如果没有价格优势,也不会有可见的潜在收益,那么绿色低碳技术及相关产品在未来并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短期来看,脱碳行动带来的“绿色成本”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竞争劣势。对于某些难脱碳的行业领域,如钢铁行业,脱碳会使每吨钢的成本上升20%,这对钢铁企业来说影响巨大,但是对于使用零碳钢铁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成本增量不会超过现在的1%,对于消费者来说, 1%的增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碳价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全面推动脱碳进程至关重要。逐步建立我国的碳定价体系以及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可以避免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我国已具备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的一定基础,但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国脱碳之路对行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的调整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去规划与监督全社会的行为,充分发挥引导、调动和约束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实现碳中和意味着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和越来越高的碳排放成本,因此企业很难主动参与到实现碳中和的行动中来。同时,碳中和将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在发展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方面产生较大挑战。低碳技术项目存在初期投入巨大、投资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不确定等问题,难以得到银行、民间私募机构的青睐。因此,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建立碳税征收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实施一系列碳减排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和融资难度,降低企业应用碳减排技术的风险,从而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低碳转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首先,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留存的时间长且影响范围广,使实现碳中和不是某几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球共同的责任。其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共识与契机,能够缩小我国与其他国家碳减排技术的差距,从而加速我国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实现不同国家之间在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上的互补。实现碳中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不可或缺。产业链上游需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促进清洁能源结构的革新,助力能源供给侧减排;产业链下游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可通过全面电气化与大规模应用CCUS等技术,减少能源需求侧的碳排放。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终目标。
本文转自于 智慧云董事会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