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社交”为何引发热议?

“向上社交”为何引发热议?

 

近日,据报道,在众多求学、求职的经验帖中,“向上社交”一词热度颇高,教大学生“向上社交”甚至成为许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

​在他们的描述中,“向上社交”是一种突破圈层、扩展人脉、打破信息壁垒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比如,一位受访者表示,大一时加了一位学姐微信,后来得知学姐科研经验非常丰富;到大二参加创业大赛时向学姐咨询,获得了帮助并成功立项。这段经历被她定义为“机缘巧合下的一次‘向上社交’”。

​还有受访者表示,由于没有靠社交获取信息的意识,没有早一点“向上社交”,最终选错了赛道或是错失了机会。

 

​“向上社交”真的如此重要吗?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社交大多被认为是利于个人的,再加上“向上”大概代表朝着高处走,功能性的手段搭配竞争感的态度,这种行为听上去就是实用的,也符合人们内心成功向的人生规则。因此,“向上社交”被认为是利器也不难理解。

​比如,从大学生的场域来看,在他们的求学、求职分享中,“向上社交”成为他们弥合“信息差”的一种方式。大学工作不论如何细致,恐怕也无法因材施教到每位学生。因此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自发、主动地获取信息,做好未来的规划。从学长学姐、老师、学校处获得有关考研、就业和发展的建议,不失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渠道。

不过,“向上社交”很容易联想到跃升,让人不由产生力争上游的紧张感。但所谓的“向上”,却不一定局限于地位、经验和成功,年轻人对它的定义似乎更加广泛。

当然这个过程不乏有人只想获取资源、交换利益,但它也可以是为交际双方带来积极的心态、自我意识的提升、成长的感悟等。当最终导向是正向的,而是否能带来功利层面的“向上感”,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似乎又回到了对于社交的态度上。其实,先放开“向上”不论,单单“社交”,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也并没那么容易。

​在之前对2001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64.2%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动上的“社交卡顿”,仅有三成青年认为自己没有社交困难。可见,虽然不少人承认“向上社交”有效,或者社交有益,也不一定能主动社交。

 

​其实,无论是“社交卡顿”,还是“社牛”“社恐”,或者是流行的“社交搭子”,足见年轻人的社交形态在不断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的社会功能逐渐淡化,也发展出更多的新型社交关系。

​“向上”也好,社交也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和尺度。“向上社交”或许是有效的行为,但显然不会是唯一的。

因此,也不必为不擅长“向上社交”过分紧张。就像报道中提到的,“‘向上社交’更多时候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让“向上”有更多的可能,让“社交”有更多的状态,是年轻人对人际交往更清醒的认识,也是他们对社会更多元化的期待。

 

 

本文转自于  新浪热点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