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世界第一,产销破3000万辆后该思考什么

成为世界第一,产销破3000万辆后该思考什么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产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两位数较高增长。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商用车市场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接近5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

 

三千多万产销量对中国汽车意味着一个新的阶段。是什么在拉动中国汽车增长,未来延续性如何?在三千多万产销量背后,又有哪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累计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汽车产销量创出新高。自此我国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并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2013年产销量突破2000万辆,2017年达到阶段峰值。但随着购置税优惠幅度减小,市场连续三年出现下降,进入转型调整期;2021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开始发力,我国汽车产销量结束“三连降”,开始回升。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成功突破3000万辆,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与上年相比,产量增速提升8.2个百分点,销量增速提升9.9个百分点。

 

这是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2017年2888万辆的历史最高点,创下新高。

 

分月份来看,2023年全年整体市场销量呈“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特点。2023年年初,受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春节假期提前、部分消费提前透支等因素影响,汽车消费恢复相对滞后,前两个月累计产销较同期明显回落;3-4月,价格促销潮使终端市场产生波动,汽车消费缓慢恢复,汽车行业经济运行总体面临较大压力;5-10月,在国家及地方政策推动下,加之地方购车促销活动等措施延续,市场需求逐步释放,“金九银十”效应重新显现;最后两个月,市场延续良好发展态势,叠加年末车企冲量,汽车市场向好态势超出预期,产销量创历史新高。

 

分类型看,乘用车方面,2023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451.6万辆,同比增长15.4%,自此我国乘用车市场已连续九年销售超过2000万辆。

 

其中,乘用车国内销量2192.3万辆,同比增长4.2%,尚低于2017年最高点;而乘用车出口增长迅速达414万辆,同比增长63.7%。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虽下降,但依然占比较高,2023年国内燃油乘用车销量1404.3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109.4万辆,同比下降7.2%。

 

在传统燃料乘用车中,销量主要集中在10万-15万价格区间,累计销量586.7万辆,同比增长1.4%。A0级及以下、B级车型同比均下降,A级、C级及以上车型同比呈正增长。目前销量主要集中在A级,累计销量969.6万辆,同比增长0.1%。10万-20万、30万以上价格区间的车型同比均呈正增长,其中50万以上涨幅最大。

 

在新能源乘用车中,销量仍主要集中在15万-20万价格区间,累计销量283.3万辆,同比增长52.7%。车型品种丰富、新车型大量上市、车型价格下探等因素,影响A0级及以上车型同比呈现正增长,其中D级涨幅最大,A00级同比下降。目前销量主要集中在A级,累计销量347.1万辆,同比增长45.5%。从销售价格看,8万以上价格区间车型同比呈现正增长,其中35万-40万价格区间的车型涨幅最大,同比增速超过1倍。8万以下同比下降。

 

商用车方面今年也迎来触底反弹,2023年国内销量326.1万辆,同比增长20%;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长32.2%。

 

结合这几年来看,2023年我国商用车产销量也呈现回暖趋势。2020年,受国三产品淘汰、治超趋严以及基建投资等因素拉动,商用车市场大幅增长,产销达到峰值,随后2021年市场需求出现下降,2022年跌落谷底,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23年,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消费市场需求回暖因素影响,加之各项利好政策的拉动,商用车市场谷底回弹,实现恢复性增长。2023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

 

国内汽车销量还未达2017年的峰值

 

无论是整体产销量还是分乘用车与商用车来看,2023年都是我国汽车行业全面增长的一年。并且,据中汽协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以上。其中,乘用车销量2680万辆同比增长3%;商用车销量420万辆,同比增长4%。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50万辆,出口达550万辆。

 

2023年的高效增长后,2024年增长预期依然不弱,我国汽车的增长动力在哪儿?

 

2023年,汽车国内销量2518.4万辆,同比增长6%,尚低于2017年最高点;乘用车国内销量2192.3万辆,同比增长4.2%,尚低于2017年最高点。也就是说,国内汽车销量还并未达到2017年的峰值水平。这也说明,内需依然有拉动空间,同时,2023全年产销量突破新高的一个原因在于出口。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再创新高,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据日本汽车工业协会(JAMA)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日本汽车出口为399万辆,若要超过我国2023年全年出口的491万辆,最后一个月日本至少需要出口近100万辆才可完成。所以,不出意外,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已基本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且出口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414万辆,同比增长63.7%;商用车出口77万辆,同比增长32.2%。传统燃料汽车出口370.7万辆,同比增长52.4%;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纯电动汽车出口110.2万辆,同比增长80.9%;插混汽车出口10.1万辆,同比增长47.8%。

 

各类车出口增长均超30%以上且未有放缓趋势。同时,全球68%的新能源汽车均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77.6%与纯电动汽车出口增长80.9%,这也给了中国汽车出口信心。

 

独立分析机构Canalys便在今年1月份预测,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增长27%,中国品牌将占据78%的市场份额。而2023年全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7%,市场空间巨大。

 

而支撑中国汽车产销量再突破的条件,便是新能源汽车。从2021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结束“三连降”,而2021年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开疆拓土的一年,可以说,新能源汽车给我国汽车行业的增长带来了新方向。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力强,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占商用车产销的11.5%和11.1%,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占乘用车产销的34.9%和34.7%。

 

2023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829.2万辆,同比增长33.5%;新能源汽车出口达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海外建厂或成新趋势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也让不少人认为,现在的汽车行业正在风口上,吸金能力强劲。但事实可能并不如想象中丰满。不少从业者曾向记者表示,汽车行业远没有到躺着赚钱的地步,甚至有些企业过得并不好。

 

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汽车行业收入8.05万亿元,成本为70119亿元,利润为3946亿元,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9%。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7%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同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汽车制造业利润5319.6亿元,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5.7%,较2021年下降0.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从2021年开始,汽车产销数据在上涨,但汽车制造行业利润率在下滑。

 

2023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上游碳酸锂成本过高,导致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高。除了成本上涨,汽车行业贯穿2023全年的“价格战”也是导致利润率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多次发起价格战并连续降价的特斯拉,2023三季度毛利率为17.9%,创下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

 

不仅如此,2023年前三季度,在产品降价的汽车行业上市企业中,东风汽车、广汽集团、长城汽车、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61.95%、44%、38.79%、9.8%。

 

市场上,企业通过减少利润增加销量无可厚非,汽车生产企业为清理库存选择降价促销、回笼资金也常见,但销量上涨、利润率下降也在提醒行业避免进入“以价换量”的泥沼。

 

2023年,在降价拉动内需的同时,不少车企将业绩拓展的目光放在了海外。

 

海外市场也同样面临压力,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对此,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表示,这将给中国企业在欧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调查还是未来可能的惩罚措施,都会提高欧盟市场准入门槛,并给中国企业制造新障碍。

 

因此,向日本和德国车企学习,在海外投资建厂生产新能源汽车,也正在成为化解当前海外发展矛盾的主要途径。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目前长安已成立俄罗斯子公司;与巴基斯坦玛斯特集团合资在当地设立玛斯特长安;在泰国投资20亿元建立海外基地。同时,长安汽车正在筹备欧洲总部、墨西哥和澳大利亚子公司等海外分子公司的建立。

 

 

本文转自于  中国经济周刊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