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四问|心理

职业四问|心理

 

 

相对职业生涯这个词,我更喜欢“工作”这个词。工作注重当下,拥抱不确定,注重可能的我

 

问1. 选择职业要注意什么

  第一,轻度脑力劳动+中度体力劳动。人不能同时从事“重度脑力劳动+重度体力劳动”,如翻译这类职业,此类活动容易导致大脑崩溃,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围绕这类模式设计的。我们的大脑最擅长胜任“轻度脑力劳动+中度体力劳动”类的活动。医生则是属于“重度体力劳动+中度脑力劳动”类职业。

  人类容易高估自己胜任重度脑力劳动的概率,各类心理疾病由此引发。为了你的身心健康,请尽量选择“轻度脑力劳动+中度体力劳动”。二十几岁时可以从事“重度脑力劳动”,到了三四十岁,通过不断锤炼技能,降低工作复杂度,则成了“轻度脑力劳动”。你不要逞强,三四十岁时还在干重度体力劳动或者重度脑力劳动,那是反人性的。你的每次重要职业生涯选择,应当能逐步降低你的劳动烈度。

  第二,基础概率大于个人意志力。凭借个人意志力杀出重围是反人性的。反之,顺其自然会更好。好的职业生涯发展要在一个好环境下,得到高人指点,然后获得大量练手机会。比如,在中关村与三四线城市找科技公司的工作,中关村更容易,后者机会小。这就是基础概率不同导致的差异。一般来说,从基础概率出发,选择职业需要注意:地点>行业>导师>职业>公司>薪资。

 

问2. 如何选择一生志业

  志业是涌现出来而非事先选择的。在你刚毕业,开始工作时,尽可能寻找到你认识的最聪明的团队去工作,这样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尽可能在一个智力密集型而非人际关系密集型的团队中工作。在工作时,你可以遵从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的建议,尽可能创造一个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作品,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你找到一生喜欢从事的事业。

  年轻时受制于生理周期、理性发育周期,多数时候是不靠谱的。此时,典型表现是做事情不容易有始有终。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类行为?因为人类容易高估自己的位置,倾向以为上级领导、同事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但是人家其实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所以,在职业生涯早期,即使没有找到志业,也尽可能让自己做事有始有终。怕的是借寻找一生志业的借口,不断损失人品。

 

问3. 如何规划未来

  有人问,是做长期规划并定期调整,还是在大时间周期的某个原则指引下直接向前推进?

  我不建议精密规划。正如图灵奖得主 Richard Hamming 所言:“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没有简单的模型成为伟大。”

  我更建议的是,从好的学习习惯系统、好的知识创造系统等“细节正确”的事情入手,保证每天有心流产生。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希望自己成为厉害的人,但实际上这点不重要,因为你永远会碰到比你更厉害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慢慢地,十来年过去之后,很多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不喜欢做长期规划,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么我的长期规划就是成为一名内在动机驱使的人,其他随意。比如我早年从事心理测量,现在从事认知科学,跨越这两个不同领域,都是内在动机驱使的结果。

  看得见的未来不叫未来。未来一定是看不见的,你难以预测自己的未来走向,全神贯注,拼搏当下,获得自增长。在职业生涯多数时候,没有人会花心力来肯定你,因此,人们常常将外在奖赏误解为对自己的肯定。比外在肯定更重要的是,你得成为一名内在动机驱使的人。

 

问4. 如何成功转行

  先说两个案例。我的一位朋友,原来在武汉一所高校教统计学,30多岁转行去了上海,现在是业界知名的数据科学家。他的成功转型主要有几点:1.内在动机驱使——数据科学是他自己的兴趣;2.坚持输出——他多年坚持写R语言的博客,数据科学圈的人都认识他,请他去做分享,很多工作机会自然而然来;3.给自己设置缓冲期。刚开始转行时,他不介意起点低、收入低,把它看作一个过渡期。

  说了成功案例,再说一个转型失败的案例。以一位在事业单位工作多年的人为例。她原来在小地方工作,生活稳定,但因情感不太顺利而单身,在当地成了大龄女青年。然后三十来岁时,她去深圳工作。因为路径依赖,她以前擅长做财务、工作岗位是做会计,应聘时依然是会计,这样就“坑死”自己了。在一线城市工作,她发现自己还是跳不出以往的循环。这就是大多数人职业转型的状况,用十来年的时间,为高三时一个月做出的错误选择承担责任。职业转型要尽可能跳出路径依赖,不要受过往的思维定势束缚,可以选择一个全新的行业、全新的职业,带来的机遇更大。

  总的来说,第一,职业生涯转型“退一步、进两步”;第二,尽可能地跟社群在一起,让社群来给自己做缓冲;第三,尽可能从事未来的职业,而不是过去的职业;第四,职业生涯转型一定要越转越符合自己的内在动机,千万不是越转越符合外在声望,那样你未来碰到的“大坑”会越来越多。

小结

  相对职业生涯这个词,我更喜欢“工作”这个词。生涯意味着能够轻易看见未来,强调对未来的规划,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与之相反,工作则注重当下,拥抱不确定,注重可能的我。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