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与张瑞敏:管理殊途,皆成大家
作为中国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任正非和张瑞敏奋战商海三十余年,分别带领华为和海尔成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30多年来,两位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思想,不断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经营管理经验。任正非和张瑞敏的管理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分。文章将就差异化进行浅显分析。
管理哲学
管理思想来源
管理哲学指导管理思想的建立。由于任正非的管理哲学第一要素是“开放”,所以华为公司的管理思想毫无疑问是多者融合。而张瑞敏管理哲学的“破与立”,也促成他的管理思想是多者融合,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突破,最终形成独到的管理思想。
三是军队管理思想,如成立五大“军团”,以及“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上甘岭的战争、少将连长、胜则举杯相庆、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等观点都包含了大量的军队管理思想。
客户与管理经营管理
华为发展之初,起步艰难。任正非提出“客户是上帝”。任正非的“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暗含“谦卑”,甚至也是“妥协”。正如后来任正非提出“客户服务”的标准为“跟客户合作就看自己有没有吃亏,如果自己没有吃亏那就是服务与合作意识还不到位”。
从华为的管理发展来看,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不断进行价值观、职能、流程、人才、组织能力等的建设,如“华为基本法”的撰写、IPD、PBC、ITR、TL、“炸开金字塔”“天才招聘计划”“精兵组织”等,都是围绕着这一点一以贯之,在推行中不断改善。
企业发展动力
由于任正非与张瑞敏在针对“客户”的管理定义上已经有所差异,所以在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上,二者又有明
显不同。
三十多年来,华为一直打造自身组织能力。华为从不崇尚个人英雄,所以,其打造的是企业发展牵引力,这种牵引力由组织建设而来。
海尔强调“人人都是CEO”,小微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和自主分配,企业发展动力就基本来自“”人人”“的自驱力。外界力量不是强加于个体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个体,使其自我驱动和自主演化。创客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具有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自主人”。
对于企业的理解
基于各自三十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任正非与张瑞敏对企业有着不同的理解。
任正非创业之初,就把自己的职责主要定义为组织建设与管理。借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在组织变革上要“熵减”;近年又提出“战略大致正确,组织充满活力”观点,激发组织活力;后又提出“炸开人才金字塔”,任正非希望通过“炸”开这个“金字塔”吸引外部优秀人才。
张瑞敏开创性地提出海尔的员工是具有决策权、用人权和薪酬权的“自主人”。在组织的管理结构上去中心化,取消繁冗复杂的层级关系,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升级,打破组织边界。
对于管理者的理解
任正非在搭构、建设、带领企业组织时说,“自己什么也不懂,只用一桶浆糊将20万人黏在一起”。但他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我若贪生怕死,哪来你们艰苦奋斗”,每年都去艰苦地区去看望一线员工;带领高管们一起宣誓“干部八条”。
2021年9月17日,首张“人单合一”管理创新体系国际认证证书签署,进一步印证了张瑞敏首创的“人单合一”模式已然经成为让全球管理学界都为之赞叹的一套管理范式。
对于创新的理解
“华为基本法”撰写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教授专访任正非时,专门提到华为创新的问题。任正非说:“华为投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去进行创新,但华为反对盲目的创新,反对为创新而创新,我们倡导有价值的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与管理体系的‘傻投入’,就不会有真正的产品与市场竞争,就只能靠低价和打价格战,就没有利润空间,产品品质不好是耻辱,企业没利润可挣也是一种耻辱。”
张瑞敏坚持以“人的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倡导并推动持续创业创新。
对于人的理解
任正非认为人的欲望有五个层级,即物质的饥饿感、安全感、成长的愿望与野心、成就感、使命主义。笔者觉得这五个层级的表达更具企业实际操作价值,是任正非三十多年在企业组织与人的管理中的体悟所得。
张瑞敏在接受《企业管理》杂志记者和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有关专家联合采访时,分享了其创业及带领海尔不断发展壮大30多年历程的体会与感悟。他表示,做企业就是做人,“企业即人,人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