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能决定人生的,是战略思维
“所谓战略,就是我们在面临关键阶段的重大抉择时,如何做正确的事以及正确地做事。”
中到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实现,一个区域的发展,一个企业的转型;小到个人,去判断:如何尽早明晰自己的优劣势,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有感觉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如何找到互补的人生和事业伙伴。
过度高估战略者,往往会陷入点石成金的幻想,某些来找智库的客户就是这样的。他们表现得很热爱战略、很尊重专业的战略咨询顾问,但基本都是夸夸其谈。这种人往往看上去很爱学习,是“听课狂”,甚至是“策划爱好者”,貌似很聪明,满口都是天下大事、前沿理论,然而缺乏真正的智慧。战略于其而言大约只是“口头禅”。当一个好的战略真正呈现在其眼前的时候,他反而不以为好,甚至会抱怨:“我花这么多钱来找你,你还要我做这么多东西,这么费劲,那我找你还有什么用呢?”这种人往往认为,好战略是灵丹妙药,是一朝成名、一夜暴富,反正不能太费劲。为此,他们到处去学各种新颖奇特的理论、概念,追随各种大师,花大价钱去买点子,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走捷径。其实,越是热爱这样的“战略”,离战略的本质就越远。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以企业家本人为核心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及两者的匹配程度。一个项目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企业自身操作能力的结果,战略当然很重要,但项目本身的资质更关键,有的项目虽然还没有启动,却已经占尽了先机,注定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而有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被淘汰,只能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企业家要知彼知己,内科病不能到外科就医,战略问题不能从战术层面解决,反之亦然。有些企业家对战略的期望不现实,或找错了“医生”,最终导致合作半途而废、不欢而散,并从此“讳疾忌医”,患上了“战略厌恶症”,从一个“满口战略”的追星族走向了“战略无用论”的极端,这也是不足取的。过分高估的另一面,就是过分低估,这是一种更普遍的偏见。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客户对战略认知不到位的问题,这一类客户一提到战略,往往就眉头微皱,表情犹疑,在客气的场面话过后,总要加一句:“感觉(战略)还是有点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觉得战略是一种门槛很高的东西,只和金字塔最上边那一小撮人相关,离自己的生活、工作都很遥远。其实战略既是奢侈品,又是必需品,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人人都需要战略,区别在于需要的程度。你的地位越高、越重要、越全面,就越需要战略能力。如果你还在基层或者担任一些部门的中层干部,需要战略能力的相对要求就弱一点,但同样也是需要。领导者如果缺乏战略思维,那么他则会缺乏真正的领导力,他只是占据了那个位置而已,大家的尊重也只是对交椅的尊重;员工如果缺乏战略思维,就难以进入一个组织的核心,难以成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合伙人。一个人不管他有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战略思维,终究难成大器,往往只凭欲望、感觉与喜好做决定,或者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跑越远,或者见风使舵、随波逐流,被命运所驱使,把握不住命运的风帆,人生是被动的、平庸的,甚至失败的。那些看上去不太聪明但有战略思维的人,反而能修成正果。一个人的战略思维越强,就越能发掘与强化自己的长板,“将军赶路,不逐小兔”,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有战略思维的人才能拒绝眼前的诱惑,像阿甘一样跑得很远。单纯缺乏战略思维还好,毕竟尚有进步的空间,但对那些过度低估战略的人来说,他们往往陷入了某种认知障碍,认为战略是“江湖郎中”用来故弄玄虚的把戏。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敏于行而拙于思,痴迷于落袋为安的快感,只顾眼前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不愿意也不舍得为经营长期价值而投入,自己还美其名曰为“务实”,其实是格局不够。在创业初期这样还可以,但是如果做到一定规模后还如此“务实”,就成了致命伤。创业初期的企业,生存才是王道,无所谓战略,然而当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只顾眼前必然导致“路径依赖”,过于依赖现有的发展模式与赚钱方式,它们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改变,那么结果必将错过战略机遇期,不能与时俱进。另外一些低估战略的人,其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机会主义,对环境过于敏感、不能拒绝诱惑、浮躁、投机、跟风,这些都是没有战略定力的表现。还有些老板耳根子软,太容易受他人影响,导致企业这艘船忽左忽右,不能坚守主航道,最终难以远航。这些低估战略的人往往有一句共同的口头禅,“战略太虚了,一点儿也不落地”,这种说法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在我看来,战略首先是务虚,要有时空观,要有想象力,思接千载,神游八极,然后所有的务虚背后都是为了向实,为了实现落地。我们一直都是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刺刀见红的实际操作,其衡量标准就是项目的成功与否;另一条腿就是指导、驾驭实际操作的理论务虚。我们务虚,是因为今天中国务实的人太多了,当社会处在浅海时期,人们在赶小海,都只是捡虾米和贝壳,只要眼疾手快和身强体壮,就能有所收获。现在社会进入了汪洋大海的时期,潮涨潮落,天气骤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每个分区各有不同,还能“一招鲜吃遍天”吗?不务虚能行吗?深海、潜流、暗礁、险滩,这些就属于“虚”,不懂这些“虚”的理论,怎么去务实呢?智库走过近30年用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互为因果,相互支撑”。所以我一直坚信,只要真正做好“虚”,我们的战略空间将会越来越大。我担心的只是我们今后“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不够。“实”就像面粉,而“虚”的理论和战略就像酵母,光有面粉,馒头蒸出来样子不好还难吃,光有酵母也做不成馒头,只有面粉和酵母有效地结合才能蒸出又大又香的开花馒头。对那些一味追求大规模、高杠杆、快周转而忽视战略的企业,我非常担心。在这些商人的眼里,商业就是一场龟兔赛跑的游戏,大家都想做聪明的兔子,不愿意当愚笨的乌龟。工业与大众服务业相比,工业就成了乌龟,服务业成了兔子;服务业与房地产业相比,服务业是乌龟,房地产是兔子;在房地产之上,是互联网和金融,以及两者结合诞生的新型垄断平台,比较之下,房地产业是乌龟,互联网和金融是兔子,商业的模式还将不断迭代,这场互为龟兔的游戏也将永恒地进行下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那些“艺高人胆大”的金控集团很正常,它们的视野中没有战略,只有龟兔,不当兔子就只能当乌龟,所以它们蹬着四条腿使劲跑,跑成了“冠军”,跑成了“寡头”,跑到了产业链最高端。殊不知中国还有一个成语,叫作守株待兔,撞死的兔子永远是最快的那只,这就是聪明人的悲哀之处。很多房地产巨头即使已经成了乌龟,还是不甘心,想要努力做一只长着四条兔子腿的乌龟,一边背着厚重的壳,一边要达到兔子的速度。我去年和一个广东地产界大佬交流时,他提出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先行者的美国和日本,都曾经历过地产狂飙突进的时代,也出现过无数风光一时的房地产巨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它们为什么被淘汰?它们被谁淘汰的?它们被淘汰有必然性吗?答案显而易见,这列狂飙的列车已经不是老板踩刹车就能停下来的了,股东、高管、员工形成的庞大利益群体裹挟着整个公司朝着末路狂奔,看起来业绩屡创新高,实则积重难返,跑得越快,离死亡就越近,这正是忽视战略的悲哀之处。轻视战略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轻视战略要么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最后坠入万丈深渊;要么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今天打兔,明天猎鹰,看起来忙忙碌碌,实则就是在断头公路上折返跑,最后人生到处都是悬崖绝壁。我们曾讲到,战略脱胎于军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越是在面临重大挑战、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就越能体现出战略的价值。有了战略,我们才能透过迷雾,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眼里有光;越是在矛盾丛生、纷繁复杂的时候,就越需要战略,有了战略,才能分清主次,真正找到病源,并且有勇气和决心痛下针砭,敢于用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谋篇布局。
一是抢占制高点,找到项目的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并以此为基点,谋求有利的结果;二是搭建新平台,在新的平台上解决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包括组织、资源、协同等;三是把握话语权,解决树什么旗、唱什么调,也就是价值主张的问题;四是打造新模具,确定落地的抓手,解决从哪做起和从哪突破的问题。
第一,建立新秩序。当固有体系局限了某个组织的发展诉求时,最大的战略就是跳出:通过跳出问题看问题,另起炉灶构建一个新的秩序。例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在美国国力大幅下降却仍然力图维持美国霸权的背景下发生的,其目的在于继续实行对华遏制。在原有的游戏规则被美国人控制的被动局面下,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搭建以合作共处、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新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以柔和的太极手法化解美国咄咄逼人的战略遏制攻势。第二,建立新平台。新的平台将解决自身新定位的问题,也就是在新的秩序和态势格局之下,重新寻找一个更有利的定位,以谋求新的增长空间。第三,建立新主张。确立新的价值主张是回答做与不做的前提,企业在重新定位之后,不需要过分强调“你是什么”,而是要重点回答“你为什么存在”和“你的价值主张是什么”。价值主张是企业构筑商业版图、厘清商业边界的重要工具。第四,建立新抓手。战略落地往往需要一个试验性的新抓手,通过一个项目的悉心打磨实现“开模具”,并能将此模具广泛地复制推广出去。“开模具”是打造超常规的产品与模式,其过程就是企业围绕产品模型、核心能力、资源网络进行持续建设,产品模具要经过市场的不断锤炼才能成型,往往需要四五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打磨出市场认可度高的产品。开模具的核心是将产品模型、核心能力和资源网络三者联动起来,才能系统地打造一个可复制的模具产品。战略从愿景变成现实,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涉及外部环境条件的成熟,又涉及内部自身核心能力与经验的发酵。很多人以为一个好的战略应该立竿见影,如果三年都不见效,就怀疑战略是不是错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常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为什么聪明的兔子被愚笨的乌龟超越?这个世界越是聪明人,要面对的诱惑越多。那些一门心思、一条道走到黑的“傻瓜”反而契合了客观规律。通向战略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多数人都耐不住寂寞。
本文转自于 阿米巴经营学堂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