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33岁国企硕士自请调岗降级

当一个33岁国企硕士自请调岗降级

 

幸运又不幸的,我在2018年成功上岸一家国企,幸运的是,因为早两年毕业,成功避开了疫情和经济下行期间的就业问题,不幸的是,这似乎是我苍白人生努力之后能到达的最高峰了。

作为一个本硕都很普通的大龄文科女硕士,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就业市场并不占优势,所以早早就开始为了就业而奔波,先后参加了国考、省考、地区人才引进、期间穿插了数不清的校招,终于在毕业前,为自己争取到了四五个选项,纠结最后,还是选择了现在这家单位。也有朋友劝过我,好不容易考上的公务员,不要轻易就放弃。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维持一份近距离的稳定感情更重要,至于前途,我努努力,总会挣得到。至少当时的我,是这么相信的。

由于招聘岗位的不同,我们比普通毕业生有着更长的实习期和更严苛的培养环境,实习期长达一年,一年之后还要参加本单位的资格考试才能正式转正。单位的老人私底下说,都是大学生了,肯定能考过,考不过,留给领导的印象差,影响以后发展。于是,好不容易脱离题海的我,又捧起了书本,开始了刷题之路。当我拿着第一个月2000多块的工资时,我告诉自己,再坚持一年,一年后转正就好过了。一年之后的发薪日,我满心欢喜地以为终于可以涨工资了,结果迎来的依然是冷冰冰的2000多。咨询了负责人事的干部后,得到的答复是领导太忙,没有时间开会,等领导开会讨论决定后,我们才可以正式转正,这一等,就有过去了三个多月,在入职16个月后,我们终于转正了。

就在我们以为工作终于步入正轨的时候,一纸文件随之而来,即所有新招聘的大学生,必须在基层锻炼至少三年。规定是统一的,但是执行起来就有快有慢了,有些兄弟单位认为对研究生没有强制要求,于是研究生就很快评上了助理职称,有些单位又觉得19年下发的文件,不针对18年招聘的大学生,于是和我们同一批招聘的其他人很快就被定了岗。而我所在的单位,一视同仁,即日生效地把我们放在基层,开始了漫长的锻炼期,算上本就在基层一线的试用期,整整四年零四个月。

在我还对单位抱有期望的前两年,我欣然接受了我需要基层锻炼的理念,和男生们一起抽烟,和女生们一起八卦,在他们恋爱旅游的间隙思考我还可以怎样提升自己,单位说缺少能写文章的人才,我就一遍遍地琢磨公众号的风格,领导说宣传工作很重要,我就把新闻稿改了又改。当我的写作能力在单位小有名气之后,同事的先进事迹,直属领导的工作总结,单位的历史沿革,甚至不同部门的科研课题,我就都成了首选的可以帮忙的人。这些年我在工作之余通过论文、宣传稿、迎新辞、工作总结等得到过不少像紫砂杯、四件套、甚至空气炸锅的小礼品,哦,还有单位人事的一句:“要多写作,我们很缺这方面的人才。”仿佛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永远缺人,永远鼓励新人,然后永远缺人。

在基层也没有什么不好,体力劳动,内容单一,风吹日晒,起早贪黑,时间自由,可以充分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也可以日复一日地对工作和人生产生疑问再自我消解。

因为一些原因,这个单位现有的大部分职工都是“子承父业”,早些时候退伍后就可以分配进来,又或者父母退休了,子女成年了就可以直接接棒,再或者,年轻一点的职工,成绩一般,专科毕业,没有太多技能,父母在单位招聘时报个名,参加个面试就和我们成了同事,更有甚者,一家四代,代代都在。经常聊着聊着天,就会发现我们旁边默不作声的同事,就是我们口中主角的女儿、侄子、儿媳妇。我有时候真的挺羡慕他们,不需要读太多书,也不需要多有志向,更不需要多努力,稳定的工作,强有力的人脉,衣食无忧的安稳的生活,已经是很多小地方的孩子努力读书的最终结果了吧。

我猜其他人也和我一样有许多问题想不明白,不然他们也不会前赴后继地辞职走人。工作第一年,一个男生考公上岸,辞职了;工作第二年,有个男生就业了老家的国企,辞职了;工作第三年,先是一个男生毫无征兆地辞职了,没过两个月,又一个男生考公上岸,也辞职了。至此,当初一起报到的同事已经走了一半了。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我们的工作经验离开了现有单位,适用率为零。这也就意味着,呆的越久,损失越大。我也不是没想过辞职走人,工作的第三年我差一点就辞职了。

我又上岸了一个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已经入围体检了,当我再一次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我转而向家人寻求帮助,我的家人又一次没有让我失望,他们给不出任何意见。在他们眼里,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该结婚生子,而不是天天想着跳槽。

最终,我横向对比了一下薪资待遇和生活环境,还是放弃了入职,留在了原单位。在写放弃说明的时候我停顿过好几次,毕竟,这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毕竟我已经31岁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毕竟再不离开,就要继续忍受老职工的荤段子和年轻职工永远聊不完的家长里短,这是我该有的人生吗?我不知道。

我的许多固有认知就在那一年被彻底颠覆,包括努力也没有结果,包括人生就是一场无意义的旅行。我曾经放弃前途也要握紧的感情弃我而去,我也差一点又走到了岔路口。

也是在同一年,我在极度焦虑和冲动之下,从老家把户口迁出,并且瞒着父母在高位入手了一套小公寓。好消息是,还贷压力不算大,坏消息是,它好像烂尾了。本该去年7月就交房的,6月份收到了一份延期交付的通知,延期半年后的12月底,又悄无声息地延期了,这次是连个通知也没有了,项目部人去楼空,能查到的也只有业主投诉开发生的新闻。而我只是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不用和同事们挤在宿舍,也不用在不想回老家的休假日无处可去,有个可以充分发呆和随意躺尸的地方。以前看社会新闻总觉得事不关己,现在时代的一粒灰终于落到了自己头上,才发觉真的是沉重如山。

就在去年,单位的新项目开通运营了,我们也终于有空出来的岗位可以安放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充满干劲儿,总觉得自己要把工作做好,一定不能拖后腿,不能让别人觉得研究生也不过如此。刚接触新岗位的我没有人带,没有人帮忙,自己摸索着前进,后来事情的变化渐渐不受控制,和所有国企的通病一样,形式大于内容,重要时间点检查的人比干活的人还多,管理压力,业绩压力,安全压力,统统压了上来。因为职工犯错,我负有连带责任,被整整训斥了三个月,并且写了书面检讨。每天开不完的会,交不完的资料,检查现场,职工培训,对接外包单位,我经常赶在食堂关门前一分钟冲刺进去,吃点冷饭后再返回办公室加班,晚上十二点还在回复群消息。与此同时,我的同事,借用了我五年前的文章上交,我不喜欢原地踏步,但是可以旧瓶装新酒,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

因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每次和朋友见面单程要花费三个小时,休息日起个大早,来不及吃晚饭就得往回赶。至于薪资待遇,确实上升了一些,但也还是买不起房的程度,我逐渐开始失眠,烦躁,控制不了脾气,期间也通过和其他同事聊天,约朋友散心来缓解压力,可是事与愿违,我还是患上了焦虑抑郁症。

当我在诊室对着医生发脾气后,我终于意识到我需要休息了,这个时候我刚在岗位上工作了半年。我找领导谈心,为自己请了二十天的探亲假回了老家,这期间哪里也没有去,每天就是吃饭睡觉发呆做家务,以及听我的母亲抱怨我那患有老年抑郁症的外婆。不知道第几次听着母亲的抱怨时,我像是找到了突破点,马上拿出手机开始查询车票和景区门票,想着我何不趁此机会带着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出去好好旅游一次,我不断问着母亲有没有想去地方,母亲却一边叹息一边说自己怎么走得了,她和父亲上一代的四个老人都还疾病缠身需要照顾。我听了唯有沉默,再也说不出来一个字。终于在我临走前几天,外婆趁人不备服用安眠药试图自杀,好在发现及时没有生命危险,看着七十多岁的老人被亲属用筷子捅喉咙催吐时的痛苦神情,我想这人生啊,是真的好漫长。

在我回家养病的这段时间,我的父亲,又开始了无止境的催婚,不断地问我单位里有没有合适的,身边有没有人给介绍的。即使在离婚率已经高到出奇的现在,他依然想象不了女生可以独自生活,不需要男人,也不需要孩子。在我明确告诉他同事年龄差距过大,性别比例失衡的第二天,他不知道从哪里弄了一张男生的照片让我加微信,说差不多了就可以把终身大事办了,自己的任务也可以完成了,即便这个同样倒霉的男生现实中和我距离一千多公里。

在我结束休假回到岗位的第一天,突发情况就来了,在我们全力处理之后,人还是没留住,去世了。我和直属领导又不得不进行了持续半个多月的谈判工作,我不知道领导是什么心情,但是我想,他如果开心的话,不会有这么多白头发吧。

又过了一个多月,和我一起被提上去的一个女生突然辞职了,一个多次受到表扬,永远充满干劲儿,单位历史上最年轻的主管,也患上了抑郁症,并且是躯干化到到流鼻血并晕倒在岗位上。我已经尽量避免让自己去思考一些沉重话题,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还是忍不住感叹,年轻真好。

触发我彻底选择躺平的转折点在年底,我的牙齿出现了问题,经常在晚上疼得我无法入睡,牙疼发作的时候感觉半边脸都是肿的,三叉神经在蹦迪,完全无法思考。我去了医院,完全治好需要至少五次,我想和医生约周末,结果医生周末不上班,只能我用周中请假去医院,我当时脑子里浮现的,是我上个月因为请了一天病假被扣的两百多块钱。

在写调岗申请的时候我思考了很久,什么才是我理想中的工作,是当初为了感情放弃的公务员,还是当初应该去当的中学老师,还是有规有矩的地方政府,或者是现在这份平时加班,节假日值班的国企,好像都不是,我仿佛无法从这些工作中找到任何价值,我也早就失去了重新选择赛道的年纪和机会。看着我的领导们,我仿佛看到了以后的自己,开不完的会议,加不完的班,24小时单位待命,每个月回家两次。我的牙疼算什么,有个副科拄着拐杖都还要坚持上班呢。

自请降级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在情场失意,职场失意,房子烂尾,生活一团糟的当下,可以期待一下明天休息的时候追哪一部剧,或者突然有一天我的公寓交房了,需要刷什么颜色的漆。

我一直很清楚好好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可是连生活都没有的时候,努力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或许有人知道吧。

 

 

本文转自于 三联生活周刊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