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荒”不止在东北发生|教育

“学生荒”不止在东北发生|教育

 

同样的降幅,在东北是减少50多万学生,在中部则意味着400万级的学生规模缩减

       高考报名人数连创新高,今年首度突破1300万人大关,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荒”正悄然蔓延。从今年起,全国预计有一半以上区县的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下降——继幼儿园关停潮后,少子化的冲击已开始向小学、初中延伸。

  东北提供了最典型的学生荒图景:低人口基数、低出生率、高流出率。2013—2022年十年间,黑龙江已消失了近六成、合计1900余所小学;吉林已消失了超五成、合计2600余所小学;辽宁也已关闭了近2200所小学,缩减规模接近折半。

  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团队研究,对比2023年和2027年,黑龙江、吉林两省小学在校生减幅预计在18%—20%之间,个别区县可能只有三四百名小学生。学生变少,教师也在变老:据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调查,东北有部分县已经超过10年未招聘新教师,有部分县每年仅招聘极为少量的教师。

点击查看大图

 

  但需要关注的不止东北。河南,这一全国高考人数最多、有升学“地狱难度”之称的人口大省,可能要面临全国最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学生缩减。2023—2027年,河南全省小学在校生预计下降约190万人,其中一半的区县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20%以上。

  同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江西、安徽等,情况也不乐观。对比2023年和2027年,江西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60余万人,下降近两成;湖南小学在校生预计减少80余万人,降超六分之一。截至2022年,江西、湖南小学教学点分别有7553个、6198个,是中部教学点比例最高的两个省份。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和东北地区不同,中部省份呈现“大基数塌陷”。同样的降幅,在东北是减少50多万学生,在中部则意味着400万级的学生规模缩减,等于空出了5000余所18个班的小学。

  许多学者观察到,在过去数年里,政策调整已赶不上中部快速变化的农村学龄人口形势。“江西一个中心小学让我非常心痛,它新建了一栋楼,配备了实验室和各种现代化设备,但还是吸引不到好的生源,很多家庭宁可‘一步到位’直接到县城读书。”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周新成告诉财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政策供给长期不足,中部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和东部有较大差距,还落后于有较多政策倾斜的西部地区。2019年,河南小学生均经费仅8644元,相较全国低22%,是北京生均经费(41743元)的四分之一不到。

  与之相应,中部城乡家庭普遍呈现出更强烈的“教育流动”意愿,也带来突出的“教育城镇化”现象:那些还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即还没有能力在县城扎根的家庭,仍然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城区读书。据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王旭清观察,县域城区公立学校新扩建越多的,或私立教育发展越普遍的,教育城镇化率往往越高,可能加剧“城挤、乡弱”问题。

  西部亦有棘手议题。相较中部,10人以下甚至5人以下的“麻雀校”早已更早、更广泛地布局在西部,并为教育质量均衡带去不小挑战。2019年,甘肃庆阳100人以下小学和教学点908所,其中20人以下396所、5人以下139所,平均每6个学生,就有1个在小规模学校学习。

  和平原多、人口密度更高的中部不一样的是,西部多山区、多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更脆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赵丹课题组在甘肃省临夏州调研时看到,一名学生的家和学校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但因为中间隔着一座山,平时上下学走盘山路需要40分钟甚至1个小时”。若“一刀切”地贸然撤并学校,负面影响可能更深。

  少子化冲击下,新一轮撤点并校已然启幕。财新梳理过去一年40余份各地中小学布局调整文件、通知看到,2023年以来,部分县域已提出明确的三年期布局优化表,学校整合、撤并速度明显加快,不乏乡镇中学改建小学、乡村小学改作幼儿园等;同时,寄宿制学校建设需求愈加凸显,寄宿制需求从初中扩大到小学、从乡镇扩大到县城。

  一个共识是,撤已不再是一个“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怎么撤、撤多少。地方基层教育发展思路已经变化:以往是“重在农村”,重点扶持乡村学校基础建设;如今是“城镇集中”,在镇、城一级大力新改建寄宿制学校。在未来,县乡教育的“基本盘”很可能不再是星星点点的村小,而是更加追求规模效应的寄宿制学校和城区学校。

  对中国而言,学校的撤并还只是开始——随着学生减少,冗余的教师如何安置?师范教育是否要大改?教育财政保障框架如何应变?种种挑战尚待应对。学校大量关停之“危”,究竟能否成为教育发展和变革之“机”?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