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正在被迫习惯陀螺式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的一切细枝末节里,“快”几乎成为最首要的要求。三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一千字可以解读一部名著,一分钟一个反转的短剧吸引着无数想要快速达到“爽点”的观众。相比之下,两个小时的电影显然节奏太慢,人们不愿再等待空镜和沉默营造出的情绪,没有台词的部分统统用二倍速飞快跳过。
职场里的常态是催促,管理层的突发奇想恨不能第二天就落地实现,探讨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近期网传宁德时代号召员工“奋斗100天”、施行“896”工作日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费解:“已经是全球第一了,为什么还要如此快?”
在高速旋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被推着向前快跑,但在“快”的背后,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迷茫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思考自己在“快”中获得了什么,为什么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感到焦虑?
或许这个世界的内核,到了重新“慢”下来的时候。
【“速食”行业失去根本】
“快”,不知在何时成为了这个社会重要的方法论之一。
与15秒必须讲完一个故事的短视频同步席卷而来的背景音乐,或叫“网红神曲”,在有阅历的音乐爱好者听来总是似曾相识:与经典老歌如出一辙的和弦走向、金句式的歌词,再加上踩着网络情绪热点的内容,基本就构成了爆红的必备要素。
“神曲制作公司”横空出世。创作不再是音乐人关起门来写废一大叠草稿才捕捉到的灵感光点,而变成了从舆论热点检测系统催生出的“产品”:只要踩准套路和关键词,一首“网红”歌曲的诞生只需4个小时,如同来料加工的流水线。
“音乐人”们24小时不停地拼装素材,向市场投放海量歌曲。新兴的音乐制作企业运转实在太有效率,自然不愿再走传统歌手的路线——潜心打磨,反复修改,一年只出10首歌。“快产快销,多投多中”才是他们的经营法则。
什么最快?风最快,所以大家热衷于追逐风口。但在快时代,风口的机会瞬息万变,稍有不慎就会错过,就会落后。因此,当短暂的机会来临,众多想要被吹上天的企业一窝蜂似的扭转经营方向,扑进风口里,没有犹豫和思考。
各行各业无外如是。因马面裙从汉服小圈子走向了大众,无数服装品牌纷纷涌进“新国潮”,生怕落在别人后面。在“快”面前,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进入“新国潮”后,服装品牌想要始终被人们关注和记住,就需要品质和文化的支撑,不然就会像一些品牌那样,被诟病衣服做得“像窗帘布”。即使如此,依然不断有“后来者”掉入风口。
一家新的奶茶店怎样才能最快地被市场了解?根据早期品牌经验,奶茶店需要做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市场测试……如此积累口碑显然太慢,远比不上投入大笔资金做营销,打造门店的排队盛况。当一个茶饮品牌以每天新开两家门店的速度扩张市场,这场竞赛里就没有了“人”的概念,无论店员还是顾客,全都成了报表上用来计算投资回报率的数字。
连传统制造业也被卷入“速食”的风口。自从新能源压低了造车行业的门槛,人们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看到经典的车型,部分品牌争相比较的是谁的产品迭代快、谁先上市敲钟,而不是谁能把自己的车做得更精细。
对“快”的盲目追求,早已脱离了合理的提效,而聚焦于短期的逐利。我们不得不告别音乐人写出的“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有泪光”的时代,进入一个“速食”社会,所有的生产仿佛都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营养、健康和成长。
但真正的价值从来都不是用速度追出来的,创新与突破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当行业里所有人都在追风,都在争先恐后,没有人沉下心来细细打磨,这个行业就失去了根本,仿若飘萍。假如每个行业都在追着风口吃快餐,那么当风吹过之后,留给人们的还剩下什么?
【用时间撬动价值】
《礼记》有云,“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这句话原是告诉人们要“慎言”和“深思熟虑”。映照当下,或许我们能有新的解读。水流有一定深度,才能在面对大风时保持安然平和,经过谨慎思考的言语才更有可能成为“贵语”。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才是最贵、最大的成本。换言之,敢于“慢”的人,有机会、有决心、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
2023年,毕飞宇出版了长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从萌生要写一部反映医生心理问题的作品,到故事最终成稿,他足足用了15年时间。
倘若以高效率社会的衡量标准评判,15年对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来说,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毕飞宇早在2011年就获得茅盾文学奖,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连他自己也坦率承认,为了写好《欢迎来到人间》,“我也许放弃了三四本书。”
但他仍愿意为这个故事投入惊人的时间。为了熟悉医生的工作环境,毕飞宇长期呆在医院“体验生活”,他在手术室里见到的如精密仪器般严苛的动作要求,被原封不动记录进小说。写这本书被他形容成一场噩梦:构思,创造,推翻,重新创造,然后再推翻……常常从天亮坐到天黑,只写出几十个字。在此过程中,几十万字草稿被删除重构,用15年只打磨出一部作品,在外界看来实在太“慢”。
但时间是创作的必要条件,绝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在反复增删中升华的。快餐文学诚然赚得到一时的声名,但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只属于耐得住寂寞的创作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慢”的成果,往往是更贵的。
当浮躁的潮水退去,人们将发现“慢”的价值无可替代。在故宫修文物的王津,以择一事终一生证明,时间与精湛的技术成正比。与历史共事注定是漫长的旅程,拧下一个螺丝钉就要两三天,往往一座钟拆完,三个月过去,而“修”的步骤还没有正式开始。
王津在故宫博物院投入了自己的整个青春,44年,三百多件文物,没有换过工作也没有搬过家。其实以他的技术,完全可以跳槽去高级钟表店拿翻倍的工资,但他仍选择留在这个从祖父一代就传下来的行当里。
投入一个人的几十年换来300件文物的重生是否值得?人们必将感谢无数像王津一样的文物修复师,感谢他们用漫长的时间帮助历史还原全貌。在文化的分野下,时间积淀下的价值无法以任何短期利益衡量。
市场从不否认“快”带来的利润,但利润之外,无法被替代的是“慢”的价值。
这种“慢”,不是原地打转、固步自封,而是在正确方向上的定力和笃信,舍得一时之利,换取长期的沉淀。笃信价值的本质一定能穿越周期。
这种“慢”,不是无意义地堆砌时间,而是一种稳定的、不受干扰的姿态。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依然坚持“慢”,能扛过风暴。
今天人们熟悉的许多历经百年风云的品牌,用实践告诉我们“慢”的价值。时至今日,徕卡相机仍然以其在光学技术上的独特优势带领影像行业发展,全世界的腕表爱好者也始终为江诗丹顿的机芯运转而着迷。百年老店的唯一准则无非是一句“专注品质”。施坦威、奥迪这些百年品牌的生命力,无不在于用时间撬动价值,哪怕在外界看来是“浪费”,也要锻造出真正的价值内核。
当风吹过之后,留下的还有岩石。岩石最慢,却能垒石成山。
【繁荣与衰败的岔路口】
强者从不害怕“慢”。
近年来,我们见到了太多“造星”行动,被流量堆起来的奶油小生、选秀练习生、养成系偶像……在屏幕前一闪而过。但要说到真正的“优质偶像”,我们依然只能想起刘德华等几人。
63岁的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人们用常青树形容他在演艺行业的地位,无论影视还是歌坛,他的影响力经久不衰。在最近人民日报微博推出的视频《刘德华的年中演讲》中,刘德华坦陈,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影视行业奖项的肯定,是在从业20年以后。凭借《暗战》捧回金像奖之前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全部是蛰伏与沉淀。
影帝不可能横空出世,没有前20年在大小作品里的潜心磨练,从业再久也不会有演技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刘德华坚信人们应当“与时间同行”,因为长期主义的价值无可替代。
刘德华与奥迪合作多年,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职业历程与奥迪的品牌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共鸣。
已有百年历史的奥迪同样是时间的忠实拥趸,这家汽车工业的先驱企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留下了众多经典车型,并以持续的创新突破带领着行业不断向上提升。奥迪与时间同行的方式,是不急不躁地打磨旗舰车型,从1994年第一代A8发布至今,30年来奥迪始终在品质上不断进化,用每个时代的新技术打造出一款经典。已走到第四代的奥迪A8L,搭载了第八代全时四轮驱动quattro,探索出更轻量更坚固的ASF车身技术,应用融合设计美学及智能交互的灯光科技。时间沉淀下来的品质,是奥迪百年工艺与前瞻技术的结合体。
今天,汽车行业正站在繁荣与衰败的岔路口。
在过去十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以惊人的速度扩大覆盖面。2024年4月上半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0.39%,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新能源汽车成为当下时代的风口。
汽车行业在繁荣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蜂拥而入,新车型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人们常常会在各大商场的中庭看到此前没听过的汽车品牌,靠外观吸引一众年轻族群。花团锦簇的设计被不断迭代,推向市场,力求刺激到每个消费者的视觉兴趣点。
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在“追风”过程中显露出来。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主席贾可曾撰文指出,部分品牌偷工减料,芯片以次充好,充电桩用料质量堪忧。在此背景下,汽车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站在繁荣与衰败的岔路口,恐怕整个行业都要扪心自问,倘若有一天风口转向,留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品牌还有多少?而再过百年,仍能屹立不倒的企业又能剩下多少?
这是向汽车行业发出的诘问,更是留给更广泛行业的思考,留给整个社会的思考。或许我们的确到了需要轻轻踩下刹车踏板的时候,多一点探讨,少一点焦虑,正视时间的意义,积累脚踏实地的价值。
当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对得起时间,当各行各业的内省最终为浮躁的社会降温,当向下扎根的定力重新成为主流的声音,人们终将理解,最普世的智慧,是认识到长期主义的可贵。
本文转自于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