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国企,全国“海选”总经理
百亿规模的国企券商,正在全国“海选”总经理。6月12日,东莞日报官微发布国资系统的招聘公告,其中明确提到了市场化选聘东莞证券总经理(总裁)一名、副总经理(副总裁)一名。总经理职位属于企业经营层面的“一把手”,券商高管更曾以“百万年薪”著称,因此本次招聘备受关注。公开招聘重要岗位背后,东莞证券最近的烦心事也不少:高管队伍“洗牌”、业绩下滑跑输行业、长跑近10年的IPO迟迟没有下文。看起来,坐东莞证券“一把手”这个位子,压力不小。
全国“海选”总经理
东莞证券成立于1988年6月,是现存最早的券商之一,也是一家国企券商,实控人是东莞市国资委。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524.84亿元,就规模而言属于中小型券商。此次全国海选,东莞证券的标准不低。
根据招聘条件,东莞证券总经理需具备12年以上相关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并担任券商高级管理人员不少于3年;副总经理则要具备10年以上相关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并担任券商自营业务部门负责人不少于3年。就职责而言,聘任东莞证券总经理职位主要需负责主持公司经营管理全面工作、组织实施年度经营计划、协助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等;副总经理除协助总经理工作外,大部分工作重心是负责分管公司自营业务(含权益投资、固收投资、量化投资等)。
大众最感兴趣的高管薪酬方面,招聘信息显示“对标市场薪酬水平”。Wind数据显示,以2022年来看,时任公司总经理潘海标年薪50.52万元,副总经理郜泽民年薪298.83万元。二人的年薪相较2021年分别减少113.60万元、694.68万元,降薪幅度不小。
券商全国“海选”总经理,在业内其实不算常见。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相比于海选式全国招聘,券商行业高管任命更多是通过内部选拔、猎头推荐或组织遴选等方式进行。不过行业也有先例。此前招商证券、万联证券、粤开证券以及华安证券等,均发布过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聘总裁的公告。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对中国新闻周刊解读,企业通过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进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工作,普遍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市场化用工制度,可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国式海选可以提高人才选拔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开展管理和业务的创新。
对于中小型券商来说,也更有助于吸纳人才。”田利辉补充。“求贤若渴”背后,东莞证券近来的领导班子发生了不小变动。2024年5月8日,东莞证券公告,潘海标不再担任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在董事会聘任新总经理前,由董事长陈照星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本次总经理变动不会对公司治理、日常管理、生产经营及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东莞证券彼时表示。不到半个月,5月20日,东莞证券再迎高管变动。因工作调整,郭小筠不再担任合规总监、首席法务官;郜泽民不再担任副总裁,以及不再代为履行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职责。离任原因均为“工作调整”。公司任命罗贻芬为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任命罗张亦超为总裁助理。
挑战重重
高管出现大变动,或与东莞证券不佳的业绩表现有关。年报显示,2023年东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21.55亿元,同比下降6.26%,净利润6.35亿元,同比减少19.7%。对此,东莞证券在年报中称主要受市场行情和佣金率的影响,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投行业务收入也有所下降。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23年度经营情况分析》显示,2023年证券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同比增长2.77%;净利润1378.33亿元,同比下降3.14%。换句话说,东莞证券2023年的表现是跑输行业的。需要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东莞证券连续两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2020—2022年,东莞证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65亿元、37.01亿元、22.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75%、16.94%、-37.88%;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7.82亿元、9.96 亿元、7.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5%、27.45%、-20.65%。
具体看,各条业务线几近全线下滑。2023年东莞证券的传统经纪和信用业务收入分别下滑10.75%和8.74%。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下滑更大,降幅分别高达25.64%和37.90%。在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看来,东莞证券的“窘境”是中小型券商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增开户数放缓,经纪业务已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头部券商、新型互联网券商通过规模优势、模式创新不断蚕食中小券商市场份额。“在IPO、再融资收紧的环境下,投行业绩持续滑坡,中小型券商如东莞证券面临投行业务的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的压力。”田利辉说道。
业绩的下滑,既有头部效应加剧以及“看天吃饭”的行业因素,也不乏东莞证券自身发展中出现的战略问题。黄立冲认为,整体行情不景气时,自营业务是券商在逆势中破局的关键。但东莞证券的自营业务较为薄弱,成为其业绩受到冲击的重要原因。“自营业务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有资金进行交易,以期通过市场波动获取利润。这种交易方式与传统的代理交易不同,后者是为客户提供交易服务并收取佣金。”黄立冲解释,自营交易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盈利潜力,但也要面临一定的市场波动。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券商各项主营业务中自营业务营收占比为29.99%,自营业务在2019年后再度成为行业第一大营收来源。这部分收入对中小型券商的营收拉动作用甚至更大,2023年西南证券自营收入同比增长达1806.84%;红塔证券、国海证券分别同比增长423.42%、218.61%。相比之下,东莞证券的自营业务的确薄弱。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及2023年1—6月,公司自营业务的收益总额分别为 2.39亿元、2.74亿元、2.84亿元及1.8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7.55%、7.40%、12.34%及16.74%。没有龙头券商的规模与体量,自营业务也没能撑起营收,行业波动之中,东莞证券自然落了下风。
被前东莞首富“坑惨”
东莞证券的当务之急不仅是提振业绩,更重要的是实现一直耽搁的上市目标,公司的IPO长跑已经接近10年。早在2008年,东莞证券就已开始筹划上市,但直至2014年底才完成股改获得上市资格。2015年6月,东莞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了招股书并获受理。不料东莞证券却被大股东给“坑”了一把。
锦龙股份持有东莞证券40%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由于锦龙股份实控人杨志茂涉及行贿案件,东莞证券不得不于2017年5月宣告IPO“中止”。公开资料显示,杨志茂是东莞凤岗人,行事低调,曾在2015年登上“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以净资产14亿美元成为“东莞首富”。其行贿风波“缘起”东莞证券。2007年初,锦龙股份从东莞证券原股东西湖大酒店手中受让了4%股权,从而首次与东莞证券产生交集。杨志茂为在收购东莞证券股权事项中得到关照和帮助,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人民币6411万元,2007年至2009年间以“白菜价”8.38亿元获得东莞证券44.6%股权。
困于杨志茂的受贿风波,直到2021年2月,证监会才恢复了对东莞证券的审核。2022年2月,东莞证券首发过会,但迟迟未拿到上市批文。要知道,比东莞证券过会晚数月甚至半年的两家券商首创证券、信达证券均已成功上市。股权合规性对其IPO的影响仍难消除。要知道,比东莞证券过会晚数月甚至半年的两家券商首创证券、信达证券均已成功上市,但东莞证券悬而未决的IPO却再次被按下了暂停键。2024年3月31日,深交所网站显示,东莞证券IPO申请文件中记录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其IPO审核状态变更为“中止”。这次“中止”不知何时结束,因为锦龙股份正对东莞证券股权“清仓式出售”。
2024年2月23日,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的方式转让其所持有的东莞证券股份,最多可达6亿股,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40%。当然上市受阻不能只怪大股东“不省心”。监管考验企业合规性,而东莞证券多次触碰监管红线。2024年5月,东莞证券以及保荐人杨某、姚某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原因是东莞证券作为泉为科技IPO保荐机构,在持续督导履职过程中存在未对上市公司大额资金往来交易真实性审慎核查、未按规定完整填报2019年度现场检查报告。
2023年8月,广东证监局认定东莞证券中山分公司存在通过微信、互联网等渠道委托第三方从事客户招揽的行为,决定对中山分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2022年9月,因东莞证券曾在保荐天威新材IPO项目时,存在质控负责人同时担任保荐代表人,在相关流程中未严格落实回避要求的情形,公司内控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郜某作为东莞证券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被中国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IPO何时更新材料、恢复审核?面对行业压力如何调整?中国新闻周刊向东莞证券发出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本文转自于 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