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随着生命历程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家庭照料责任对女性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这会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
2021年,中国女性无酬劳动日平均时长为2.94小时,达到男性的2.39倍;无酬劳动参与率77.2%,高出男性32.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女性有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长比男性短1.17小时。这一性别差异较过去略有缩小,但差距仍大,表明女性依然承担着更大的家庭责任。
6月17日,内蒙古大学“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时间都去哪儿了?外部冲击与中国时间利用变化》(下称“报告”)公布了上述数据。其显示,无论城乡、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当前中国女性无酬劳动平均时长和参与率均显著高于男性。
无酬劳动主要包括家务劳动,对老人、儿童和病人的照料以及志愿活动等。报告解释,由于存在性别分工现象,无酬劳动对女性影响更大,使其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在学术研究中,这被称为无酬劳动的惩罚效应(penalty effects of housework)。
“忽视无酬劳动价值会导致对家庭消费和儿童、老人照料投入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福利的提高,进而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报告写道。
上述“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由内蒙古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开展,样本取自2017年、2021年在全国除新疆、西藏、港澳台地区以外29个省份的两轮调查,分别覆盖约1.25万和0.8万户家庭。
其研究报告将“无酬劳动”分为两大类型,即家务劳动、以及照顾家人和对外提供帮助。前者包括常规日常家务、非常规日常家务和购买商品与服务。后者包括照顾未成年人、照顾成年人和志愿服务。
整体来看,2021年,中国女性无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长为2.94小时,男性为1.23小时,前者为后者的2.39倍。这一比例较2017年的3.07已有所降低。此外,2021年,全国女性无酬劳动参与率达到77.2%,仍高出男性32.9个百分点。
就各项具体的无酬劳动类型而言,除志愿活动与男性持平外,女性其他各项的平均时长和参与率也均高于男性。例如,女性常规日常家庭劳动的日平均时长为1.65小时,达到男性的3.19倍,参与率比男性多36.5个百分点;照顾未成年人的日平均时长为0.78小时,达到男性的2.44倍,参与率高出7.1个百分点。
报告进一步点明,上述两项女性从事时长明显高于男性的“常规日常家庭活动”和“照顾未成年人”,均属于低灵活性无酬劳动。如此计算,女性低灵活性无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长合计可达到男性的2.90倍。
反之,在非常规日常家庭劳动、购买商品与服务、照顾成年人和志愿活动等灵活性无酬劳动方面,女性的日平均时长为0.51小时,男性为0.38小时。这表明,“比起女性,男性参与的无酬劳动更具社会性、灵活性、对个人时间置配自主权的制约小。”
报告称,从年龄的视角来看,婚姻和育儿对女性的都影响大于男性。进入婚姻的女性,家务劳动时间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家有孙辈的女性家务劳动时间达到最大。当家里有新生儿时,母亲的无酬劳动时间增加较多,而父亲增加较少。同时,(外)祖父母也增加了照顾孩子的时间,但依旧是(外)祖母更加更明显。
以育儿为例,孩子出生增加了男性、女性的无酬劳动时间,但女性无酬劳动时间的变化更明显。在26—30岁、31—35岁和36—40岁三个年龄段,女性照顾未成年人的日均时长为1.24小时、1.46小时和1.22小时,男性则分别为0.65小时、0.57小时和0.56小时。换言之,母亲每天投入时间平均比父亲多0.59小时以上。
报告指出,中国希望通过“三孩”政策的人口政策来解决劳动力供给不足和老龄化问题。而在现有的社会政策设计和服务规划体系下,女性及其家庭基本承担了生育成本。“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随着生命历程发生的变化,揭示了家庭照料责任对女性自身发展的负面影响,这会影响女性的生育意愿。”
其因此建议,国家应该把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融入推行“三孩”“延迟退休”政策中去,完善现有社会服务体系,加大对幼托服务的公共投入,推动社会服务的均等化,由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育儿成本,在家庭内部男女更平等地分担照料责任。
报告亦提及,无酬劳动的性别差异还表现为乡村大于城镇、中低学历者大于高学历者、中低收入者大于高收入者。近年间鸿沟虽有减小,但报告强调,应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地区教育差距,并对面临着“时间和经济”双重压力的低收入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社会福利政策。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