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放弃在华电力业务,国际能源巨头转型放缓
“壳牌已做出决定,自2023年底开始,退出中国包括发电、贸易和营销等在内的电力价值链相关业务。公司将有选择地投资于电力,专注从我们的电力投资组合中实现价值。”
壳牌(中国)方面5月8日对第一财经记者作出如是表述,并强调,上述决定不适用于壳牌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业务。他表示:“壳牌将与合作伙伴和客户一起,为中国的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壳牌此举或为响应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CEO)提出的将重点放在利润率更高的项目上而作出的业务调整。第一财经记者关注到,就在同日,壳牌公告称其子公司壳牌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Singapore Pte Ltd)将出售其位于新加坡的能源和化学品园区,并称此举是为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加强的资本纪律。
2020年前后,全球减碳大幕拉开,欧洲石油公司成为能源转型浪潮中的“急先锋”。随着俄乌冲突爆发,能源安全关注度提高,市场风向逆转,国际石油公司面临的回报压力倍增。壳牌此举,恰恰反映了国际能源巨头在能源安全与转型间拉扯的困境与抉择。
放弃在华电力业务
壳牌电力业务提速始于2019年,彼时基于对石油产量将达峰的预判,壳牌提出成为全球最大电力公司的目标;2021年公司“赋能进步”战略将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转型重点。
不过,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暴涨,全球对能源安全关注度提高。壳牌等国际石油公司由此前的激进能源转型策略逐渐回归到重新强化上游业务。2023年壳牌CEO瓦埃尔·萨万(Wael Sawan)表示,公司低碳战略仍将承认石油所应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壳牌成为全球最大电力生产商之一的目标渐隐。
此外,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盈利薄弱,或是其选择退出的另一重要原因。
2015年中国新一轮电改启动,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成为首批注册参与中国电力交易市场的外资企业,于2020年前后在江苏省和广东省参与电力交易。
但是壳牌似乎并未挑好进入时机。据五矿证券介绍,2016年开始,售电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落地,且随着电力市场不断成熟,电力用户增加,售电公司数量也不断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由于开放初期售电公司商业模式较单一,主要利润来自简单的购售电价差及通过中小用户信息获取能力差赚取服务费,随着同质化竞争加剧,多数售电公司经营困难。适逢2021年全国电力供需紧张,叠加煤炭等能源价格上涨致发电企业成本攀升,售电市场交易价差进一步被挤压。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2021年11月,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重新公示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注册相关信息的公告》称,该公司于2020年2月17日在交易中心注册生效,但到了2021年底仍未开展售电业务。
壳牌正在加速剥离低利润资产。今年1月16日,壳牌宣布将以13亿美元对价出售其尼日利亚陆上子公司SPDC,以剥离在尼日利亚的陆上石油业务。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板块所在地区时常发生武装冲突和日益猖獗的盗油现象,应该是壳牌希望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在壳牌回应退出中国电力市场的同一天,公司发布公告,将转让其在新加坡壳牌能源化工园的全部权益。该化工园由公司位于武孔岛和裕廊岛的综合炼油和化工资产组成,前者资产包括一家日产量23.7万桶的炼油厂和年产量110万吨的乙烯裂解装置;后者在裕廊岛占地超过60公顷,是壳牌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和出口中心。
“壳牌此举代表了其对今后成品油市场的态度。”新奥国际贸易(新加坡)公司原常务副总经理杨晓光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新加坡成品油市场是远东的标杆,壳牌在当地经营历史久远,且公司下游业务表现强劲。此番决绝退出这一成品油核心市场,表明公司可能非常不看好成品油市场的未来前景。
不过,向成品油业务“挥刀”的同时,壳牌却在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业务。2023年9月,壳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开业,共配置258个公共快速充电桩,每天为超过3300辆电动汽车充电。据悉,电动汽车充电亦是公司实现净零排放的一项子目标,壳牌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运营超过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公司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还在继续发展。”壳牌(中国)方面在回应公司退出中国电力市场时,补充强调了此信息。
转型战略
壳牌等大型国际油气公司的业务布局一直被视为市场风向标。“可持续性担忧、利益相关者压力、低估值等,正促使油气公司调整战略。”能源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指出,当前油价处于上行周期,投资者希望获得可靠且不断增长的基本股息,将其作为对抗能源转型风险上升的回报。因此,公司须重新调整资本分配,维持可持续的现金流。
从资本支出情况看,增加上游资本开支,放缓能源转型支出是行业大趋势。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2023年油气行业在低碳资产上的投资同比下降了17%至268亿美元,占该行业资本支出总额的6.5%,为2020年以来最低。而在上游投资领域,据中信期货数据,2023年以来油气企业,尤其以美系公司投资最为积极,其资本开支回归2015年水平,且集中投资上游。其中,埃克森美孚近两年的上游资本开支增速维持在20%左右,雪佛龙也自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加速上游投资。
“欧美石油公司在能源转型路径上差异明显,美系公司加强化石能源的态度更为清晰,而欧系公司仍坚定降碳,不追求产量增长。”标普全球大宗商品能源研究总监朱坤锋在2023(第十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是介绍。
面对股票和资产减值危机,曾激进推进能源转型的欧系石油公司转型节奏有所调整。2023年以来,英国石油公司(BP)、壳牌纷纷回调了油气产量削减计划,且均更换了CEO。同时,壳牌还加速将资本开支向天然气切换。
“萨万曾称,要‘无情’强调回报和业绩对公司未来投资的重要性。”朱坤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壳牌虽仍要转型,但重心在一定程度转换到对回报的关注上,此外,公司认为能源转型还需与新的可替代能源的增长情况相匹配。
朱坤锋认为,国际石油公司在能源安全与转型间拉扯数年,从迷茫到清醒,探索出了更适合自身的转型战略,也开始了自己的一些布局。
例如,壳牌2022年参股了卡塔尔能源公司北部气田南扩项目,后于2023年先后完成对可再生天然气生产商Nature Energy的收购,重启并升级英国北海中部皮尔斯油田项目;再如,今年以来,英国石油公司收购了欧洲最大卡车停靠站之一的永久业权,以参与重型货车电气化业务,随后公司还启动了在新的阿塞拜疆中东(ACE)平台的石油生产,该项目在生命周期内将产出约3亿桶石油。
新的转型策略似乎正在起作用。壳牌日前公布了其一季度业绩,受炼油利润率提高和石油交易活跃的推动,壳牌今年一季度收益比2023年第四季度增长了6%达77亿美元,打破了分析师普遍预计的62.5亿美元。
与此同时,壳牌称,将在第二季度回购35亿美元股票,与其前两个报告期间的回购金额相当;英国石油公司也承诺将在今年上半年回购35亿美元股票,亦持平于其前几个季度的步速。
本文转自于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