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科技周评|折叠手机的春天来了,但柔宇还有希望吗?

智库科技周评|折叠手机的春天来了,但柔宇还有希望吗?

 

柔宇的教训,值得许多科学家创业者汲取,在科学与商业之间,还有一条巨大的鸿沟

       过去几年里,手机销量一路下滑,不管怎么更新芯片、屏幕、电池、摄像头,消费者还是不买单。

  如今,如果说手机行业还有什么新故事可讲,那折叠屏手机一定是其中之一。这种以全新形态呈现的手机,已经成为“高端”的代名词,亦被视为手机行业新的商业增长点。

  但是屏幕碎裂甚至漏液,转轴出现异响,一直都是令用户头疼的问题。折叠屏不仅脆弱,而且维修费高昂,更换屏幕的价格接近整机价格的一半,而且为了在实现折叠的同时保持手机轻薄的体验,又不得不在其他性能上有所舍弃,在摄像头、电池容量、屏幕素质等方面,也并不理想。

  然而从2021年开始,由于相关技术的突破,折叠手机的出货量开始猛增。2020年全球折叠屏出货仅190万台,但到2021年已飙升至710万台,2022年则进一步增长至1280万台。据调研机构ABI Research 预测,今年可折叠手机的出货量将达到近2250万部,到2025年将增至约6800万部,复合年增长率为78%。Counterpoint Research预计,到2027年,可折叠手机将占600美元以上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30%。

  然而,曾推出全世界第一部折叠手机的柔宇科技,似乎倒在了黎明前。 2018年,先行探索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深圳公司柔宇科技,其最终的市场成绩并不成功,还导致公司陷入了发展困境。自

  2020年5月获得至今最后一笔融资后,柔宇先后在推动美股和科创板上市过程中折戟,2021年10月以来更不断传出欠薪传闻。而2019年2月20日发布全球首款面向广泛消费者的量产折叠屏手机的三星,到2023年7月26日已经发布其第五代折叠屏手机。折叠屏手机市场经历了四年多的发展,除苹果外,包括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以及摩托罗拉等在内的多个手机厂商,都相继发布折叠屏手机,在众多厂商的推动下,折叠手机前所未有地接近于普及。

  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折叠屏手机一开始存在诸多问题,如:表面易刮伤、折痕明显、折叠后堆叠厚、功耗高、成本高等。其中,易损坏、维修贵、维修难是行业一直以来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12月,知名数码博主何同学在名为“脆弱的美好 折叠屏手机深度体验”的测评视频中说,折叠是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形态上有最大的改变,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选择内折,外屏如何满足日常操作?如果选择外折,如何保证屏幕经得起刮蹭和跌落?不管是内折还是外折,是否能让手机有一个舒适的重量、完善的大屏生态以及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价格?

  相比普通手机,折叠屏手机最重要的是屏。在首款折叠屏手机问世五年之后的2023年,通过采用柔性AMOLED,凭借轻薄、柔性、高刷新率、高色域、高对比等优势,所有品牌的旗舰机型纷纷导入AMOLED,并逐渐向中端机型渗透。数据显示,OLED发光材料市场将从2023年的19.2亿美元年均增长7.7%,2027年有望达到25.9亿美元。中国OLED材料厂商正在加紧布局,不断实现技术突破,部分厂商已经成功打进国内外厂商的供应链。与此同时,柔性AMOLED也为智能终端打开创新的大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通过形态的革新延展了屏幕尺寸,兼具大尺寸与便携性,给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2023年,三星、华为、摩托罗拉、小米、OPPO、vivo、荣耀等手机品牌纷纷涌入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进一步推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

  区别于普通手机,折叠屏手机除了将刚性、柔性AMOLED变更为可折叠AMOLED外,还增加了可折叠盖板、铰链、PET等,为折叠屏手机产业链企业带来全新的商机。在转轴领域,铰链是屏幕能够折叠的关键,需具备至少10万次以上的开合寿命,还需具备重量轻、尺寸小和稳定性强等特点。目前,精研科技和东睦股份在折叠屏手机铰链领域拥有较大优势。其中,在折叠屏业务上,精研科技最大的客户为三星。另外,公司还打入小米折叠屏手机产业链。

  市场调研机构JIMO Insights预计,2023年全球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成长,超过1950万台,到2025年将达到6000万台。然而,这时候很少有人再想起柔宇科技,其实是最早推出折叠手机的。

  柔宇科技成立于2012年。2012年5月初,清华毕业后又在斯坦福拿了博士的刘自鸿,拿着筹来的400万人民币,与两位清华兼斯坦福校友余晓军和魏鹏,在深圳成立了柔宇科技。那时候他们的梦想,是“用一张屏幕,掰弯整个世界”。

  成立之初,柔宇科技便以自主研发的核心柔性电子技术,推出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建立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发布和量产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FlexPai柔派,以及发布业内首个Micro-LED弹力柔性屏技术,成为开拓柔性电子商业化的头部企业。自2012-2020年的8年间,柔宇科技迅速完成从A至F轮共13轮融资。其中包括IDG资本、深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累积融资超过86亿元,曾经被外界评估为500亿元独角兽。

  然而同样是柔宇科技,与华大基因、光启科学、优必选被并称为“深圳四大骗”。在2022年的8月至9月,柔宇科技一个月之内被法院强制执行五次。截至去年9月,柔宇科技已累计被执行总金额超1亿元人民币。今年2月,柔宇科技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并限制公司及公司法人代表兼CEO刘自鸿高消费,刘自鸿成了“老赖”。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有10项股权冻结。

  何以至此?很多人提到刘自鸿的性格。2019年1月23日,小米的副董事长林斌发了工程机的视频,表示他们已经攻克了柔性折叠屏以及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做出来了他们的第一台折叠屏,也是全球第一台双折叠手机。

  然而柔宇科技的创始人刘自鸿在朋友圈写下了一句话内涵小米搞抄袭:When they go low, we go hard,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一位柔性屏头部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说,虽然刘自鸿是一个天才科学家,但是搞科研和做产品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公开与小米这样的潜在大客户吵架,更是断了自己的后路。

  在不断融资的同时,柔宇却始终无法实现盈利,即便是没有盈利,有像样的产品也行,因而柔宇科技的收入也没有实现大幅度的增长,投资人这才恍然大悟,不再愿意继续加注。

  柔宇科技总是发布独创的技术,始终无法变成规模化量产的产品,产品要么做不出来,要么做出来又卖不掉。

  前述负责人表示,柔宇科技对自身的定位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应当在产业链的那一环节。实际上,在柔性屏这个赛道开启之后,三星一开始是不折不扣的龙头,占据了九成左右的市场,但京东方、维信诺、TCL等企业,纷纷涉足OLED柔性屏,并在产品质量上逐渐赶上,进入华为、OPPO、小米等手机品牌的供应链。

  2016年以前,三星的柔性AMOLED产能占据垄断地位,全球市场份额超过90%。但目前,中国面板厂商如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已有突破,均具备柔性AMOLED量产能力。京东方产品已进入华为和摩托罗拉折叠屏手机供应链;维信诺、深天马则在小米和三星折叠屏手机供应链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到了今年,国内OLED屏厂商,今年在技术和显示性能上的进步,让手机厂商也更多选择了国产屏,三星屏不是高端的代名词了。

  柔宇自建的号称世界首条的柔性屏大规模量产线位于深圳龙岗,2015年10月开始筹建,2016年正式动工并陆续启用,2018年6月即宣布实现量产。但是,该工厂产能利用率最高仅超过30%。

  柔宇推出卷曲半径1毫米的柔性屏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一下被拔高为三星、LG等巨头的挑战者。但是随着各大屏幕厂商在柔性屏幕方向的技术发展,良率一直上不去的柔宇屏幕已经被市场彻底抛弃。

  在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中,三星仍然是柔性OLED屏幕的领头羊,市占率高达41.2%;而京东方则成为了真正挑战三星的国产厂商,市占率也已经达到了25.5%;天马、华星光电和维信达等国内厂商也有一定市占率,唯独不见柔宇的身影。“不是大家不想用他家的,是不能满足手机厂商的技术要求”,深圳一家手机核心零部件生产商这样形容,实验室技术和产业链的技术路线是两码事,只能说柔宇科技当初ppt吹的太狠,跌下神坛,本以为可以弯道超车,却没想到显示技术作为上游产品,离不开下游应用的支持和配套。这位负责人认为,光一个超薄是不能满足实际产品体验的,还包括显示效果,折痕,耐久性,和触控层的结合,以及产品良率,针对屏幕,芯片厂家要单独设计适配,如果没有产量,没人愿意去投入开发。产能又不高,成本降不下来。柔宇自己后来什么都自己做,甚至直接做手机,就说明产业链和下游产品厂商已经抛弃它,根本就没商业成功的可能了。

  柔宇的教训,值得许多科学家创业者汲取,在科学与商业之间,还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虽然很多人到了深圳机场,仍然可以看到那颗挂满柔宇的柔性屏做的叶子的科技树,但是这棵树要结出果实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