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专题
编者按:
世界一流企业概念的提出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确立成长方向、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等具有重要意义。到底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特征和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怎样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结合自身四十余年的企业实践经历以及近年对一些上市公司的研究,从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四个维度谈了自己对于世界一流企业的体会和思考。以下是宋志平会长在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 “踔厉前行 领创未来——对话知名企业家”现场演讲及对话环节的内容。
今年是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人大商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办管理教育的一所商学院,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才。人大的老校长袁宝华老先生是我国企业界的泰斗,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怀我们的成长。虽然袁老已故去,但他一直是企业家学习的榜样。我来这里就想到了袁老,过去多年我们得到袁老的关心和指导。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关于世界一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列出世界一流企业(以下简称世界一流)的特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也就是说,我们不光提出了世界一流的概念,还提出了世界一流的主要内涵。世界一流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转型,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重视规模、速度进入到重视质量、效益这样一个时代,现在我国企业面临的不光是规模问题,还有质量问题,所以我们提出了世界一流。以规模而言,在2021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里,中国有143家,大陆和香港地区有135家,远远高于美国的122家。世界500强主要的指标是销售收入,而世界一流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从重视速度、规模的增长到重视质量和效益,这样的转变对我们来讲有重要意义。
二是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世界一流这四条内容,对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世界一流的企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成长方向?现在把它定位为,要有好的产品、好的品牌、好的创新、好的治理,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提出世界一流,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现在是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我们理解,世界一流的一大部分企业属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像产品卓越更多指的是大型制造业。在这方面,我们还有一定差距,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需要企业快速成长,需要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从大的意义上来讲,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确实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客观来讲,今天我们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20年前,央企中只有五六家世界500强企业,记得那时出国学习,大家很期待听世界500强企业的董事长讲讲,特别想去世界500强企业参观交流。2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涌现出了这么多,具备了规模的条件。如果20年前我们提出做世界一流企业,那时可能还不具备条件,今天到这个时候了,因为我国已经有了很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
从制造业来讲,这些年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去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4.86万亿美元,占国内GDP的27.4%;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2.34万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10%;日本的制造业增加值约占GDP的20%,但它的绝对值相对较小,仅有0.98万亿美元。对比起来,大家会看到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我国“十四五”规划希望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能够保持相当的比例,很多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把制造业的比重调整到30%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国不能像国外有的国家一样把服务业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七八十,这既不符合我们的国情,也不符合在国际上竞争的大趋势。我们还是要把制造业做好,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年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有非常大的提升,过去是“跟跑”,现在是“并跑”,有不少企业已经进入“领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条件。
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人大等很多高校,包括很多企业、机构都积极投入到世界一流研究中。我们一方面要研究世界一流的内涵、标准、目标,同时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遴选世界一流企业的样板,哪些企业是世界一流。所以世界一流不光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它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年中工作视频会议,强调了要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提出几个坚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壮大实体经济,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之路。
最近我参加了一些关于世界一流的交流会,结合国资委会议精神,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围绕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这几个核心内容展开交流。
一、产品卓越
其实做企业归根到底是向社会贡献产品,产品做得怎么样就决定了我们是什么层次的企业。世界一流的企业的产品一定是一流的,一定是卓越的。怎么才能做到产品卓越呢?我觉得至少有几点特别重要。
第一,坚持做强主业。世界一流的企业应该是一个主业突出的企业,把产品做好,做到极致,也就是专业主义。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个是务实主义,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主业做好,把企业做好。另一个是长期主义,其实做企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讲没有十年二十年做不好,如果想做到极致,可能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大家问,你怎么算出来的?我说,我不是算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中国建材旗下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像北新建材、中国巨石这些企业的各项指标现在在全球都是第一位,它们都做了四十多年。奉行专业主义、务实主义、长期主义,这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务实,要长期做下去,扎扎实实、心无旁鹜地做强主业。我们常讲企业的价值观,做企业真的要有价值观。我在企业一直强调的价值观就是要把主业做好,不能三心二意,这是一个前提。
第二,强化管理,提升质量,发扬工匠精神。在企业里必须把管理做好,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过去我们经历了“技术+管理”这样一个年代,这几年我们突出“创新+资本”,其实如果想把产品做好,就要把它们结合起来,既要加大“创新+资本”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技术+管理”的力度,打造企业综合竞争优势,尤其是管理非常重要。
近期我去了宁德时代、潍柴动力等几家企业,发现它们的管理做得非常好。像宁德时代做电池的,最近推出了麒麟电池,续航能有1000公里。我在它的生产线上,看到的是极限制造,什么叫极限制造?六西格玛是过去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创设的一种方法,后来杰克·韦尔奇拿到GE去应用,又在很多其他企业推广,就是将缺陷率控制在百万分之一(PPM)。宁德时代的极限制造是十亿分之一(PPB),把缺陷率控制到这么低,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它平均每1.7秒产出一个电芯,20秒产出一个模组,两分半产出一个电池包,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必须保证质量,它在生产线上有超过3600个控制点,是全过程管理。因此企业要想做好,管理还是要硬功夫。
我后来又去到了潍柴动力,潍柴动力是山东潍坊的一家公司,做柴油发动机的。我看了以后,也是很受触动。潍柴动力发动机的热效率超过51%,是全球最高的。再有,它创立了一整套WOS管理体系。管理好的企业才能把东西做好。
最近我出版了《三精管理》这本新书,去年在人大商学院我围绕这个主题给大家讲过两天的课程。三精管理是组织精健化、管理精细化和经营精益化,讲的是组织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精健;管理如何精细,精者质量,细者成本,如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再有就是要提升质量,其实做产品核心还是要把质量做好。质量不好,其他都免谈。质量怎么做好呢?质量不是简单的“严”和“宽”的问题,仅靠最后的质量检验员检验是行不通的,要进行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从TQC 到ISO9000,再到现在的卓越绩效评价模式等等,这些国际先进的质量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引入,让企业的质量管理有了一套操作的方法。像北新建材2009年引入了卓越绩效评价体系,在2019年获得“全国质量奖”。北新建材的石膏板大家看来可能是普通的产品,但质量一直做得非常好,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
谈到工匠精神,我们不论做什么,都要聚精会神、扎扎实实地做。我常和大家讲要学会深度学习、深度工作、深度思考。其实工匠精神就是要深度工作,埋头苦干,认真把产品做好。无论德国还是日本,这些制造业强国都有一大批的工匠,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连工匠都没有,那么工匠精神从哪来呢?我们要想把产品做到卓越,就需要一大批工程师,需要一大批工匠。德国斯图加特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小城市,奔驰汽车以及其他一些制造业企业,都在这地方聚集着。斯图加特有一个小镇,居然有95%的居民是工程师,这让我很受触动。
我以前专门到斯图加特进行参观考察,发现在德国实行“双轨教育”,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应用技术学院,有点像我们过去的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工程师、技术工人。这对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来讲特别有用。前几年我也去了日本丰田,看到丰田汽车厂流水线上清一色30多岁的工人。丰田市的年轻人中学毕业后,可以直接去读技校,读完技校就来丰田工作。现在我国的专科院校比较少,很多改成了综合性的大学。过去一段时间,年轻人也很少愿意到技校学习,将来做技术工人。所以在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这方面,我们未来还要继续加强。
第三,大力推进智能化的改造。智能化不光是降低了成本,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作业的精准度,提升产品质量。
我去美的调研,美的做家用电器,后来收购了德国的库卡(KUKA)机器人有限公司。现在,美的机器人用得比较普及,每万名工人配套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有400多个,未来两年内打算提高到每万人用700个。
机器的操控更加精准,比如精细的机床加工能力,以前我们讲五轴机床、七轴机床,现在是九轴机床,借助智能化的技术可以进行更精密地加工,追求“精准、精密、精致”,把东西做好。像中国建材过去一条水泥生产线需要两三百人,现在智能化的生产线只需要50人。不光是减少了用人,最重要的是操作更加精准,每吨熟料用煤量从过去的110公斤减少到85公斤。
在产品卓越方面,我认为需要把几件事结合起来,一要有很好的管理方法,突出管理的作用。二要有工匠精神,依靠人来把产品做好,人要聚精会神。三要合理运用智能化的工具。企业里要重视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对人的管理、对工匠精神这方面也要注意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