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群体协商为何经常失败
《高效的团队决策》中,助推行动的旗手桑斯坦把群体分为两类:一是协商型群体,通过相互讨论后形成共识来找到问题的答案;二是统计型群体,通过独立回答后计算平均来给出答案。
如桑斯坦所言,传统的群体智慧,实际上就是把统计型群体偶尔令人惊艳的表现拿来大加庆祝一番,而且它只能预测那些有准确和正确答案的问题。由于多数问题无法通过统计型群体来解决,于是人们诉诸协商型群体,寄希望于群体协商。但是,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群体协商,表现却总是不尽如人意,经常失败。
协商型群体失败的直接表象是群体迷思,大家一团和气,一错到底。桑斯坦认为,群体层面的迷思拆解到个体,表现为两个具体问题:
1.乐天派嗨聊。嗨聊是协商型群体失败的一个普遍根源,乐天派往往非常讨人喜欢。人们很容易雇用和提拔他们。他们被提拔后会成为乐天派领导者,推动群体协商时也很乐观积极,净说一些大家都喜欢听的话,却不去直面真实问题。
2.焦虑派自缄。自缄也是协商型群体失败在个体层面的一种表现。焦虑派眼里,到处都是障碍、缺点和挑战,焦虑型领导者更是能够让大家的思想都集中起来。不能提出质疑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人们通过自缄来让自己合群,而不是把他们实际掌握的重要信息公之于众。结果,群体得不到重要信息,经常做出糟糕的决策。
嗨聊和自缄单独都不是问题,组合起来是个大问题。明哲保身的结果是自身难保。“嗨聊+自缄”模式下,群体协商的效果就跟丢骰子似的。如果嗨聊的人提出来的方案好,那么大家都好;如果不好,那么一起倒霉。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