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药白云山(600332.SH,以下简称"白云山")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
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 3.02%;利润总额33.3亿元,同比增长 4.48%;归母净利润25.9亿元,同比增长 3.5%;扣非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下降7.8%。
左手王老吉,右手金戈,中间还有一堆老字号品牌,白云山本是手握"一手好牌"。但过去半年,白云山却因虚抬药价套现、品牌授权乱象等事件争议缠身。从长远来看,如何挽回日渐消耗的公信力,是白云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增长放缓,销售费用高企
白云山是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药集团")控股的A+H股上市公司,旗下有12 家成员企业获得中华老字号认证,其中 10 家为百年企业。
2022年上半年,白云山的营收增速仅为3.02%,净利润增速3.5%,两者只录得个位数增速。而2021年上半年,白云山营业收入为361亿元,增速达18.57%;归母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增长41.84%。
相比之下,2022年上半年与2021年同期相去甚远。
分季度来看,白云山今年第二季度表现不能令人满意。当季营收增长3.73%至166.81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0.36%至7.84亿元,扣非净利润下降40.7%至5.35亿元。
主营业务方面,今年上半年,大商业(医药流通业务)是占比最大的板块,但毛利率仅6.97%。而受疫情及集采政策等影响,大南药板块(医药制造业务)收入59.55亿元,同比下降1.70%;大健康板块收入65.21亿元,同比下降1.25%。此外,中成药收入同比增长5.77%,化学药收入同比下降8.49%。
销售费用高企是白云山的"老问题"之一。2022年上半年,白云山的销售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1.86亿元,增长6.19%;管理费用也增加了近1亿元。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广告宣传费、销售服务费是占比最大的前三位,其中销售服务费增加了超9000万元。
此外,上半年白云山的其他收益为3.19亿元,同比增长308.5%。该项在年报中备注为公司下属企业确认的政府补助同比增加,也就是半年获得了超3亿元的政府补助。
对于这份成绩,二级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半年报披露后,股价连跌3天。8月24日,白云山收盘报26.97元/股,创近两月新低,3天跌了2.85%,目前总市值约为415亿元。
中金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白云山面临的风险在于消费市场竞争激烈,大南药价格承压,业绩符合预期。在维持评级跑赢行业的同时,分别下调2022年、2023年每股净利润预测3.2%、7.2%至2.44元、2.69元。
长期陷入品牌授权乱象
白云山旗下有近40家子公司,其中属于大南药板块的子公司达到27家。相应地,白云山也拥有白云山商标、大神产品商标以及星群系列、中一系列、潘高寿系列、陈李济系列、敬修堂系列、奇星系列、健之桥系列、国盈、健民、王老吉系列、大寨、维一系列等产品商标。
拥有众多品牌产品与商标,让白云山通过商标权授权获利的同时,也让其长期陷入品牌授权乱象。
财报显示,2018年白云山商标费收入达到1538万元。2019年广州创赢广药白云山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下称"广药创赢",白云山的全资子公司)成立, 广药集团通过这一平台对品牌授权、合作产品及品牌合作项目进行统一梳理和统筹。据了解,广药创赢的产品年销售额已达10亿元体量,并且在持续增长中。
2020年3月,广州市委第一巡察组向广药集团党委指出,巡察中发现存在科技创新和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强;品牌授权管理不到位,防范经营重大风险存在薄弱环节;医药产销、合作经营和招标采购等领域存在廉洁漏洞等问题。同年7月,广药集团发布了关于巡察整改情况的通报。
然而时至今日,白云山的品牌授权风波仍未完全平息。今年以来,旗下王老吉"哔嗨啤"啤酒项目、"潘高寿透骨草膏"、白云山维一精油等贴牌产品先后被媒体报道或涉嫌传销、虚假宣传等问题。
在品牌授权过程中,授权方应该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植韫表示,依据商标法第43条,许可人应当监督被许可人使用期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这是商标法对商标权人规定的质量控制义务。实践中,如商标许可未在商标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授权方一般被认定为产品生产者并就此承责。而在传销等违法行为上,如授权方直接参与传销行为并获利的,亦应承担刑事责任。
至于后续的宣传销售,曾植韫也提到,这是属于经销商的行为,不属于商标权人直接的行为,在法律层面无法苛责商标权人。授权方也没有公布授权公司与产品的法定义务,主要看企业的自我管理。
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法律顾问、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常嘉认为,品牌授权乱象层出主要因为:一是目前市场以被动监管为主,缺乏主动监督监管;二是品牌方可能广泛授权而授权约束又不严,比如合同里只对下家做约束,但没有对接下来的所有层面进行约束。
"如果从纯商业化角度看,以代工生产贴牌的方式加强多元化布局没问题,但不能以商业化角度去做健康医疗产品,还是有必要设置门槛的,一定要有比较严格的准入机制。"常嘉说。
对于健康医疗相关行业的贴牌行为,常嘉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对企业资质、产品监控、宣传方式有定期定量的主动监督,促使市场更加规范自律。再者,可专门对品牌授权做一个公示系统,比如哪个品牌授权什么公司使用、哪些产品是用来做分销做贴牌的,让公众可以查询识别,避免踩雷。
本文转自于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