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早C,从来不只脸上的维C,更重要的是续命的Coffee。
曾几何时,提起咖啡,绕不过以星巴克、Costa为代表的国外品牌。可近几年,有一个品牌从天而降,抢夺年轻人咖啡杯里的这片市场:
瑞幸。
当年,初来乍到的瑞幸“漫天撒券”、高歌猛进,201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7美元/股,市值达到42亿美元。
正当“最终能赢的,是星星还是瑞瑞”的猜测甚嚣尘上时,2020年,瑞幸“财务造假”风波袭来,6月停牌退市,以1.38美元/股收场。
两年过去,一度被唱衰的瑞幸,存在感不降反升:
“钮祜禄瑞幸”要回宫复仇了?
奶茶治愈不了的,就交给瑞幸了
“来一杯冰美式,苦一点,像我的命一样苦。”
不知何时起,奶茶已经拿捏不住追求“健康”“控糖”的诉求;咖啡取而代之,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年轻人手上。
追求清醒克制的他们,打造了愈发庞大的咖啡市场。好风凭借力,送瑞幸上青云:
8月8日,瑞幸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总净收入约为32.99亿元,同比2021年第二季度,增长了72.4%;
二季度月均交易客户数为2070万人,同比去年增长68.6%……
“满大街都是瑞幸”,不是年轻人的错觉。
瑞幸目前共有7195家店,相较一季度增长9.3%,比星巴克还多1434家,成了在中国门店最多的咖啡品牌。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瑞幸居然没凉?
两年前,瑞幸传出了“涉嫌22亿元财务造假”的爆炸新闻,让不少打工人的心凉了半截:
“以后,不会再也没有便宜咖啡可以喝了吧。”
2020年1月,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浑水发布了一篇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直指瑞幸财务造假:
“存在财务和运营数据造假,夸大门店订单量、商品净售价等。”
4月,瑞幸向美国证监会自曝“22亿交易额造假”,称“自查发现公司首席运营官财务造假,牵涉约22亿元交易额。”
同年5月15日,瑞幸从纳斯达克退市,股价暴跌。瑞幸为造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网
许多人以为,瑞幸会从此一蹶不振。
但令人意外的是,2年后的现在,它好像活得挺好——
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店面,忙碌的店员和不断吐出新订单的机器;各大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广告,频繁推出的新品和联名活动;大街小巷,以及办公室里随处可见的小蓝杯身影。
代言人从利路修到谷爱凌,瑞幸怎么看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起死回生的瑞幸,是怎么翻身的?
是什么救了瑞幸?
还记得创立初期,瑞幸顶着“国货之光”的名头,漫天洒券——1折券、2折券、抵用券、首单免费券。
优惠券数量多,优惠力度大,拿到券的人不喝一杯都觉得不太给面子。
在2020年暴雷后,从前的优惠力度没有了,打折力度也没有那么简单粗暴。
人被逼急了什么都能做出来,但瑞幸每天出的数学题未必。
但消费者们似乎依然没有抛弃瑞幸,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它高频率的上新,和屡屡押中的爆款。
去年一年间,瑞幸新品的数量达到了113款,相当于平均3天推出一款新品。
密集的上新,增加了出爆款的概率——陨石拿铁,厚乳拿铁,生椰拿铁的名字,即使你没喝过,也大概率听说过。
2021年4月推出的生椰拿铁,一年的总销量超过1亿杯,被许多人戏称为“瑞幸的救星”。
在产品口味之外,瑞幸在“花式百出”的营销上,也着实花了不少力气。
今年,瑞幸和椰树集团联名推出的“椰云拿铁”,再次用怀旧又醒目的设计戳中了消费者的心巴——
“好土,我好喜欢。”
第一周卖出495万杯,第二季度总共卖出2400万杯,带来了4亿元的收入。
赶时髦又接地气的营销,一次次戳中了年轻消费者的“心巴”。
但最让年轻消费者难以割舍的,恐怕还是它较为低廉的价格和较快的速度。
毕竟,毕竟动辄40元一杯的咖啡,真的很难成为每个人的“救命水”;相比之下,15元的瑞幸真的比较适合 “续命”。
对于一位生活拮据的学生党,或着急回去开会的上班族来说,“又快又便宜”总能带来巨大吸引力。
“跳槽到了一个点不到瑞幸的公司,只能喝2倍价格的咖啡,我和我的钱包都崩溃了。”
“我为什么要喝30一杯的冰美式,瑞幸十几块的冰美式它不香吗?”
而瑞幸的门店,许多都选址在商业区的写字楼,保证了配送的速度;普遍以小店为主,有的甚至没有座位。
截至今年3月底,瑞幸约48%的自营门店坐落在写字楼内,约12%在高校里/图源央视网
门店面积小、租金低,也可以用较低的运营成本,保持店面正常运营。
不过,瑞幸在当前的“一片繁荣”之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伴随着新品频频出圈,许多产品也面临着不小的争议。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瑞幸难喝”“喝完拉肚子”的负面评价也时常在社交网络出现。
“又甜又腻,瑞幸赔钱。”
“瑞幸真的不是泻药做的吗?瑞不下去了。”
同时,快速的门店规模扩张和订单增长,也让瑞幸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某消费者投诉App上,关于“瑞幸咖啡”的投诉高达4045条。
投诉的内容,既有咖啡中喝出虫子等异物、食材卫生和新鲜等食品安全问题。
也有点错订单后无法退款、超时不予赔偿、开具发票失败、优惠券和礼品卡无法使用等操作、点单、售后流程问题。
在种种投诉中,最让消费者无法忍受的可能还要属食品安全问题。
毕竟,这是所有餐饮公司最不能让步的底线。
而顾客反应出的“喝出虫子”“喝出异物”等问题,可能是对瑞幸最有力的提醒。
毕竟再爱喝咖啡的人,也可能在喝出“不明生物”时,产生一些心理阴影:
“这续命水再喝下去,可能不是救我的命,而要我的命。”
年轻打工人,已经把咖啡当刚需了?
年轻人时常手捧一杯咖啡,可能是近些年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而中国的咖啡市场,在几十年间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从1989年,雀巢咖啡率先在中国推出“1+2”速溶咖啡,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向人们普及这一“不苦”的咖啡。
到1999年,星巴克带着现磨咖啡进入中国,致力于打造适合办公、商谈的“第三空间”。
“工作谈事儿喝咖啡”可能是星巴克孵化出来的消费默契。但很难说,国人到底是喜欢星巴克的第三空间,还是喜欢它的咖啡。
毕竟,在星巴克进入中国的第14年,也就是2013年,速溶咖啡在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占比仍高达97.6%。
2017年,瑞幸出现了。如果说瑞幸最开始的火爆,是因为烧钱“请客喝咖啡”。
那么跌入谷底后可以一路向上,则极大可能要归因于,瑞幸摸索到了中国人的咖啡口味。
什么都不加的苦咖啡,也许并不是大多数国内消费者的心头好;而瑞幸在“咖啡口味”这件事上,不断折腾,最终才用爆款拿捏住了消费者的喜好。
例如,生椰拿铁,用椰奶替代普通牛奶,并加入淡奶油和糖浆调味。
丝绒拿铁,同样加入了奶油、炼乳、糖等,喝起来甜甜的。
除了换奶、加炼乳、加糖,瑞幸还在咖啡中加入果汁、苏打水、黑糖晶球和芋圆,逐渐让咖啡“奶茶化”、“饮料化”,探索更多的口味。
当然,这并非瑞幸品牌单独的成功,它的背后是快速增长的咖啡市场。
2017年-2021年,我国咖啡消费量在以每年15%~20%的幅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NOWWA、Manner、Seesaw等咖啡品牌迅速扩张,中石化、中国邮政、李宁等跨界玩家不断涌入。
2022年上半年,国内17家连锁咖啡品牌共开新店3075家,而星巴克只开了262家。
如果说之前,咖啡还是小资、轻奢的代表,如今,它已经逐渐蜕变成了货架上众多饮料中,普通的一款:
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口味、新奇,也将它赋予了社交属性。
毕竟对消费者们而言,咖啡好不好喝、喝得开不开心最重要。
当咖啡不再是踩着恨天高、坐在写字楼里月入几万的都市白领们的专属。
越来越多学生党和上班族,也愿意选择一杯“好喝,不贵”的咖啡,给自己打打气。
或许,瑞幸开了一个好头。
但它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转自于 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