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没有一本严肃的社科类读物如此迅速地在社交网络上走红了。
这本书叫做《毫无意义的工作》,它说出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在格子间,日复一日工作着的你,一定也想过,为什么自己工作着,却不快乐?自己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何处?
很多人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解气”之书,但事实上,这本书里不只有情绪,还有关于如何找到人生意义的真诚建议。只看到愤怒,或许就真的误读了它。
✎作者 | 西武
✎编辑 | 钟毅
有一个人,喊出了打工人们的心声:
“有些工作,本不该存在,却在拖垮你的人生!”
他是美国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2013年,格雷伯发表了一篇文章《谈谈“狗屁工作”现象》。文章中,他把这些不该存在却耗空了人生的工作称为“狗屁工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格雷伯的文章引起了蝴蝶效应:它在网站上获得了100万点击量,几周内就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在各国的杂志上转载。无数人给他留言,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却令人心累。
这让格雷伯感到惊讶,却也发现,在这篇文章被发表之前,“无意义的工作”泛滥的社会现象几乎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关注。他决定继续研究,最终写成了《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一书,告诉深陷“无意义工作”的打工人,在思考意义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一份开解自身的“药方”。
《毫无意义的工作》
大卫·格雷伯 著
中信出版社,2022-7
当代生活陷阱
“因为贪婪,因为某种必须一刻不停高效工作的蜜蜂综合征,我们依然埋头苦干……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抱负……”
格雷伯收到的这条留言,来自一名负责税务诉讼的企业律师。这位律师拿着高薪,却觉得“糟糕透顶,一直过得浑浑噩噩”。
上下班人格你有吗?/《人生切割术》剧照
写作《谈谈“狗屁工作”现象》时,格雷伯原本预计世界上有20%的人做着没有意义的工作。接着,英国民意调查机构YouGov发起了一项调查——大家是否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工作。调查结果令格雷伯大吃一惊:超过1/3的人(37%)认为自己的工作对世界没有贡献,几乎比他预计的数字翻了一倍。
荷兰的一项民意调查更是显示,40%的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甚至,有一些工作,连这个岗位的人消失了都没有注意到。
2016年,一名西班牙加的斯市公务员华金·加西亚拿着薪水却不上班,而是在家研究哲学,6年后才“东窗事发”。他自1996年就在加的斯市水务局担任工程师,直到2010年,由于工作时间长被奖励一枚奖章,才被人们发现他已经6年没出现在办公室了。
这件事被曝出后,立马登上了西班牙各大媒体头条。加西亚为自己辩解,由于新的管理层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合,于是不给自己安排任何实质性的工作,加西亚染上了抑郁症,最终决定瞒天过海,干脆不去上班。
不上班不太敢,但到点下班可以。/《我,到点下班》剧照
加西亚的故事,完美契合了格雷伯对“毫无意义的工作”所下的定义:它毫无意义且往往有害,从事这份职业的人都无法为其找出合适的存在理由,而能从事这份工作仅有一个条件,即不得不假装这份工作的存在是合理的。
这种工作大量存在于社会中,从事者往往是白领,拿月薪。当他们被外界的荣耀与声誉围绕,被视为专业人士而得到尊重时,他们内心却知道,自己什么成就都没有——如果把这些工作砍掉,世界不会有什么看得见的变化。
企业律师的工作是重灾区。格雷伯遇到的所有企业律师,都觉得自己在做着无意义的工作,而被许多人无视,甚至是被看不起的清洁工,也不是“狗屁工作”。即使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却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为此感到自豪。
新垣结衣在剧中饰演一位有薪酬的家庭主妇。/《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剧照
毫无意义的工作也有分类。它们被分为5种:随从(衬托别人的重要性)、“打手”(具有欺骗性和攻击性的工作)、拼接修补者(为了应对组织中的某个本不应存在的故障或缺陷)、打勾者(为了掩盖某个组织不作为)、分派者(分派甚至制造此类工作给他人)。
甚至,有一些工作还同时具有两种或以上的特征,是“复合型无意义工作”。
面对着无用、低效的社会工作系统,格雷伯最终得出一个令人震撼的结论:如果世界上37%的工作是无意义工作,剩下67%的工作中又有37%的次级无意义工作服务于其他无意义工作,世界上将有一半的工作毫无意义。
难以摆脱的痛苦面具
“既然不喜欢,干吗不辞职?”做着此类工作的人,总会听到这个问题。格雷伯抛出了来信里的一个故事,证明了它并不是那么容易摆脱。
程序员埃里克拿着一份高薪工作,却不快乐。他从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设计公司提供界面管理服务。这家公司在英国有7个办公室,所有员工靠着埃里克维护的界面进行信息共享。但这个软件经常出错、卡顿,还让员工疑神疑鬼,觉得自己被监视了,所有人私底下都对此怨声载道。
埃里克最后发现,原来公司的3位合伙人在内斗。为了加强不同办公室员工之间的协作,其中一位合伙人拿出了这个界面系统,其他两位合伙人却在私底下使用各种手段阻碍它运行。事实上,所有人都不希望它真正生效,才找了埃里克这位历史学出身,对计算机、程序一窍不通的人。
意识到真相后,埃里克开始迟到、早退。直到自己受不了后,他提出辞职,却被老板挽留,还加薪了。埃里克只好变本加厉,开始喝醉,甚至撒谎编造假的差旅,只为了老板能早日换掉自己。
《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这些无用的岗位……不过是为了维持一切的运转。”出身于工人阶级的埃里克,本以为工作是有意义的,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在遇上工作后,被无意义摧毁了自己的生活。
格雷伯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了此类工作的核心:虚伪和无目标感。
当一个人被雇用后以为自己有用,结果却发现事实完全相反,而自己还得假装自己和这个岗位有用,虚伪和无目标感就产生了。
这给打工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着闲差却无所适从,这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轻松,而是带来一种无所事事的痛苦,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不仅仅是对自尊感的摧毁,还直接动摇了自我意识的根基。”这也是无意义工作的有害之处。在格雷伯眼里,一个人一旦停止对世界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他将不复存在,陷入虚无。
但为了保住饭碗,人们又不得不开始“假模假样地工作”。很多时候,上司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人们应该意识到,这是整个工作系统的问题。在这些过剩的工作里,人只是被填进去的齿轮。
人们面对的是整个工作系统的精神暴力,但在“人应该有份工作”“没有工资的人生不完整”等社会观念影响下,他们也无法轻易辞职。
在一家大型国际机构负责写报告的鲍里斯,为了逃避“狗屁工作”带来的痛苦,试过读心灵鸡汤、找母亲哭诉,但都无法彻底解决,也无法摆脱。
活力四射的女主和丧丧的小泉。/《重版出来》剧照
鲍里斯的回答很扎心:“我意识到自己整个人生的选择就是一坨屎,但我还是没有辞职,因为我得付房租啊。”
打工人开始自救
打工人的苦痛,在流行文化里得到了关照。
今年大火的韩剧《我的解放日志》简直是社畜的生活写照。做不完的工作、没有意义的劳动、疲于应对的人际关系等,都让打工人深有共鸣,引得豆瓣网友辣评:“我的灵魂瞒着我出演了这部戏。”
我的灵魂瞒着我出演了这部戏。/《我的解放日志》剧照
美剧《人生切割术》更是大开脑洞,把社畜们的想象搬上了荧幕:员工们分离出了公司人格和下班人格,前者拿来应对上班,后者拿来过下班后的生活。
事实上,打工人的内卷早已成为了影视剧热门题材。2018年播出的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新垣结衣饰演了一位30岁的职场OL,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却对工作、恋爱都感到疲惫,只好掩藏自己。
光鲜亮丽的表面下却对工作、恋爱都感到疲惫。/《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我,到点下班》更是在加班成风的当下,喊出了爽文式的口号。
格雷伯也在书中寻找解决之道。近年来,一些北欧国家开始尝试推行更少的每周工作时长,以此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时间。但格雷伯认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哪怕一场呼吁每周只工作15小时的运动获得了胜利,也不可能消灭此类工作。
要想从“狗屁工作”中摆脱,先要破除我们原有的对待工作的观念。我们现有的工作价值理念,让打工人深陷重复且不停歇的工作中,没有真正去思考工作的意义在哪,又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感谢校对老师让我读没错字的文章。/《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剧照
还有人开始在工作中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平衡。“凭着顽强的意义,许多人努力追求艺术、音乐、写作、诗歌。”格雷伯在来信里看到,这些精神上的满足成了打工人在无意义的工作里寻求的解药。
拉马丹,一位曾经梦想在科技前沿工作的工程师,在发现自己的工作只是每天坐在办公室摆弄文书后,开始沉浸在电影、小说和埃及社会运动史中。
费伊,一位白领,内心深处想象自己是一位不得志的音乐人,困在办公室时,他从环境里汲取灵感,创作Funk音乐。
金·凯瑞饰演的银行职员放飞自我。/《好好先生》剧照
甚至有人开始创作戏剧。在一家波斯顿金融咨询工作的刘易斯利用空闲时间,在3个月里写出了人生第一部戏剧,成就感高涨后还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还有人找寻到了更大的意义。给营销机构撰写报告的汉尼巴尔,在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把从事这份工作的时间尽量控制在每周一天,剩下的时间里,他会做一些自己眼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其中一个项目则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患者提供服务。汉尼巴尔和合作者们致力于完成一个图像处理算法,帮助患者读懂诊断试纸条上的检测结果。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但汉尼巴尔还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游说医疗领域的高层,完成筹款。即便最终只筹集到了项目所需的基本花费,剩下的资金需要自己垫钱,但他仍觉得很有成就感,完成了一个真正能救人性命的项目。
“在这个世界仅仅做点有价值的事情就会显得极具颠覆性。”汉尼巴尔的这句话,既是对“狗屁工作”的抵抗,也是救赎自己人生的一行脚注。
阅读了这些故事后,格雷伯也发出了些微救赎性质的声音:“哪怕身处糟糕的无意义之中,还是有可能找到目标和意义。”即使很难达到,但并不代表这完全没有希望。
本文转自于 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