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美学家朱光潜的寓所后面,有一条小河,他每晚都会去河边散步,沿着东岸去,过了桥再沿着西岸回。
他说:“走东岸时,我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美;走西岸时,又觉得东岸的景色更美。”
人常常是这样,总在仰望别处的风景,却忘了自己也正站在风景中。
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与其仰望他人,不如遵循自己内心的节奏。
01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总是容易羡慕别人?”
有个高赞回答说:“因为人们永远只喜欢追光,而忽略了光背后的阴影。”
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别人身上的光环,对他独自承受过的那些苦,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里,作为家庭主妇的子君,一直很羡慕在职场如鱼得水的闺蜜唐晶。
在她的印象中,唐晶独立自强,穿着名牌套装,戴着劳力士,开着进口轿车上下班,日子过得惬意潇洒。
因此,她每每听到唐晶抱怨工作中的难题,吐槽人情世故时,从来不以为意。
直到某天,子君的丈夫提出离婚,子君也被逼着进入社会从小职员做起,才明白了唐晶的不易。
原来,工作中有那么多的难题:客户的刁难、上司的指责、超负荷的工作……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不完满的才是人生。”
人生在世,各有其苦,任何一种光鲜的生活,都需要极大的代价去维护。
别人的成就背后,或许有你吞不下的苦涩;
别人在拥有之前,或许已然承受过无数的失去。
当你了解了光鲜底下的真相,就不会再轻易羡慕别人得到的掌声与关注。
02
从前,两个人同行赶路,途中觉得口渴,便一起去打水喝。
找到水源后,其中一个人拿出金杯,另一人拿出竹筒。
拿竹筒的人看到别人金光闪闪的杯子,觉得自卑不已,此后的脚步也越发沉重起来。
他可能忘了,自己原本需要的是水,并不是杯子,自己的目标是赶路,而不是追随别人的脚步。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个拿着竹筒的人呢?
常常陷入攀比的怪圈,却忘了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而出发。
我有位朋友,天资聪颖,一路从小镇学校,考进北京知名院校,毕业后又顺利在北京立足。
照理说,他应该过得很幸福。
但他却成日郁郁寡欢,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在远郊供了一套小两房,却羡慕别人三环内的小洋房风景更甚;
他吃着公司楼下精致的套餐,又总觉得那些经常出入高级餐厅的人,比自己高一等;
他明明拥有“星巴克自由”,还是会眼红别人爽快地买下昂贵的进口咖啡机……
朋友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背景,凭着努力一腔孤勇的闯荡,能在大城市扎根,已然不易。
他痛苦的根源,在于总是用别人的生活标准,来要求自己。
作家刘娜说,比较之所以是万恶之源,是因为我们不是跟昨天的自己比,而总是拿不同起点的人,来羞辱自己。
人,总会有智力、环境、运气的差别。
这个世界,总有人比你跑得快,也总有人跑得比你远。
与其费心追赶别人的脚步,不如为自己扬帆,送自己远航。
03
漫画家蔡志忠写过一个故事。
笛子羡慕箫,想拜箫为师。
箫答应了,它说:“论年纪、辈分、经历,我都高过你,我的确有很多地方值得你学习。”
但笛终归是笛,箫始终是箫。
无论笛子怎么苦学,始终学不会箫低沉凄美的曲调,反而连自己的音色也忘了。
人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的位置,也有自己固定的节拍。
19世纪的美国,有一名年轻人,从哈佛大学毕业。
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身边很多人搭上时代的快车,赚得盆满钵满。
而他呢,做过教书匠,当过报社记者,做过土地测量员,最终都不了了之。
旁人见他一事无成,劝他跟身边成功的人学习点经验,他却说:
“我宁愿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乐意跟你们挤在天鹅绒椅子里。”
他从不羡慕那些光鲜和成就,更不愿意被别人的生活裹挟着往前走。
1845年,他避开喧嚣尘世,只身前往瓦尔登湖,在那里建了一座小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这里,没有你追我赶,也没有令人沉迷的灯红酒绿。
他听着风过竹林的声响,沐浴着月光的清辉,终于找到了自己向往的自由。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写出了《瓦尔登湖》享誉世界,被称为“自然随笔创始者”的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
回望自己的经历,他在书中告诉世人:
“一个人只有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想要的生活,他才会成功。”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完全一样的人生,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人生最明智的做法,是不用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人生。
就如有段话所说:
“你不必非得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可以做茉莉,做淡菊,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
活得像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
生活终归是属于自己的一场盛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不负自己不枉此生。
▽
三毛曾说,“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的路。”
别人的尺子,量不了你的人生;别人的路牌,无法成为指引你的明灯。
往后余生,过自己的生活,不再比较,不再艳羡。
本文转自于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