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处境,全在于心境。
没有读过三国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一部三国,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本人生教科书,它将为人之术、成事之道、经世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逆境看刘备、顺境看曹操、闲境看孙权,读懂英雄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能指引我们少走弯路。
01
刘备:逆境不屈
网上盛传这样一句话,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3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经历得越多,越懂得刘备的不易,越是钦佩他的百折不挠。
刘备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以卖鞋织席为生。
他没有曹操那样显赫的家世,也没有似孙权那般雄厚的家业,除了一个“刘皇叔”的空名,一无所有。
在追逐大业的路上,没有地盘、没有兵力,只能寄人篱下,从零开始拉队伍。
悲催的是,刘备霉运不断,小战或胜,大战皆败。
刚拥有第一块根据地徐州,还没热乎,就被吕布偷袭,不但失了地盘,连老婆孩子也被俘。
二战徐州,再次大败,好不容易拉起的数万人队伍,全被曹操收入囊中,又成了穷光蛋。
长坂坡之战,又一次被曹操击溃,仅有数十骑逃走,差点命丧当场……
一路上,东奔西逃,五易其主,血泪斑斑。
折腾半生,年近四十,手无寸土,一事无成。
然而,命运让他屡战屡败,他却屡败屡战。
刘备深谙,放弃只有一种结果,而不放弃却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一次次溃败,大不了从头再开始,凭着一股韧性,终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耳顺之年成为一方霸主。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身处困境的时候,一个人的反应能显露出他的胸襟和格局,乃至结局。
刘备的成功,或许有运气、有贵人,但一定不可或缺的是他失意时永不言败的坚持。
正如梁启超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最终能让成就一个人的,不是才智,而是意志。
02
曹操:顺境不飘
公元200年,一场天下闻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重挫北方袁绍,尽取其地。
207年,曹操继续北征,大败乌桓,收编精骑,军事力量大增。
214年,曹操向西平定凉州,击败马超。
至此,北方大片江山尽握其手,天下已占大半,一时风光无两,势不可挡。
连汉献帝都昭告天下,特允他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出入和天子一样待遇,彼时的曹操离皇帝之位只一步之遥。
其手下的百官纷纷劝他称帝,甚至连孙权也派遣使者表示,自己愿称臣。
然而,曹操只说了一句:“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这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处于巅峰时刻的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比谁都清醒。
曹操深知此时称帝,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让各路诸侯借此机会联合攻打他。
失意时不迷茫,是一种魄力;得意时不忘形,更是一种智慧。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败。
历史上,有多少人没有被打倒在逆境,却栽倒在了顺境。
历经六次落榜,终在第七次考入仕途的曾国藩,一路顺风顺水,尤其从入翰林院,到被皇帝授权创办团练,更是风光无限。
随着手中权力的日益增大,他开始飘飘然,做事刚愎自用、目中无人。
最终,官场结怨一片,群起而攻之。
短短七天,曾国藩的巡抚职位就被革了。
《省心录》中有言:器满则溢,人满则丧。
一个自大的人,最终只会在傲慢中毁灭自己。
经此一变后的曾国藩,便时刻警戒自己:
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
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低调谦逊,稳打稳扎,平步青云。
03
孙权:闲境不怠
有一只野猪,每天都在石头上磨自己的尖牙,一只狐狸好奇地问:
“你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呢?何必让自己一直这么辛苦?”
野猪说:“我只有时刻保持牙齿锋利,才能在猎人或猎狗出现的时候不至于仓皇。”
有一只青蛙,惬意地躺在水中,无忧无虑,当水被慢慢加热,它依然悠然自得,毫无察觉。
直到它感到水发烫时,却再也没有力气蹦出来,最终被烫死了。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居安思危,才会有备无患;安逸享乐,只会自取灭亡。
东吴孙权,便是最好的写照。
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时,偏安一隅的孙权却没有趁机享乐,而是警醒自己要未雨绸缪,殚精竭虑强大自己。
他颁布政令,宽免租税,兴修水利,鼓励农业发展,开发江南,将蛮荒之地变成富庶之乡,经济实力大增。
他平定山越,扩大疆土,稳定东吴后方,收编山越兵十三万人,大大扩充兵源,提升作战力量。
他跨海东征,达台湾、琉球以至日本,得水师之利,进可攻退可守。
正因如此,东吴日益强大,能够在三国鼎立之势中稳得住脚。
黄炎培说:事繁勿慌,事闲勿荒。
明智有远见的人,懂得越是在清闲的时候越不能懈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知识更新加速,唯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才能不被淘汰。
否则,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
闲时不怠,方能用时不慌。
▽
曾国藩说:真正的智者,不以境役心,而是以心制境。
人之处境,全在于心境。
逆境不屈、顺境不傲、闲境不怠。
熬得过低谷,经得起高光,耐得住寂寞,方能穿过风雨见彩虹。
本文转自于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