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人生,
是不值得过的。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在对上万个答案的分析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他们的身上往往都有着一些共同特征。
经过进一步研究,哈佛大学总结出下面这6张幸福逻辑图,分享给大家。
1
善于自省,带着问题反思
听过一句话:所谓成长,就是带着问题反思。
面对生活的难题,只有经过针对性地思考,才能把那些问题化为你的经验。
乔布斯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33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反思,是它帮我战胜了自己的本能。”
小时候,乔布斯经常和朋友一起放风筝。
有次因为放得比别人低,回到家,他就生气地把风筝扔到墙角。
养父见状,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孩子,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两个问号:为什么别人不能比我更成功?为什么自己会输给别人?
冷静分析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养父的话,深深触动了乔布斯,使他养成反思的习惯,并帮助他渡过了往后的无数难关。
苏格拉底也说过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不懂得反思的人,只会从生活的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
而那些时常自省的人,他们犯过的每一次错误,都会被总结成经验,最后化作日后成长的契机。
2
遇事别太情绪化,戒掉冲动
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若处理不好,就会陷入“生气—愤怒—报复”的恶性循环。
就像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坏情绪若不加控制,往往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伤人伤己。
前段时间,看过一个网约车司机撞死乘客的新闻。
凌晨时分,乘客张某叫了辆车,因司机有事耽误,到达时超过预定时间。
这让张某非常不满,和司机发生了激烈口角。
双方争执之下,司机表示拒载张某。
张某听后,顺手就把喝完的饮料瓶砸向车窗。
本欲离开的司机见状大怒,一气之下,便开车朝张某撞去。
原本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双方情绪失控而被无限放大,最后酿成了一场悲剧。
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让自己暴跳如雷的人和事。
只有克制自己,才能在源头扼制住坏情绪的传播。
《一生的资本》里说: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
戒掉冲动,放下戾气,做一个稳定的人。
让生活多点顺心如意,幸福感自然也会大大提升。
3
以睡眠和运动,养护头脑
在一次医学科普中,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钮文异说:
“睡眠和运动,是人体最有效的免疫增强剂。”
他指出,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增生,让大脑的神经网络更加丰富。
长期保持下去,不仅能塑造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能提升头脑的活跃度。
作家张萌,曾向媒体透露自己的日常作息:
每天晚上9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6点跑步,8点读书写作。
连续坚持7年,一年出版一本书。
她坦言,睡眠和运动,除了给她带来身体的硬朗,还使她的头脑变得灵敏和积极,能够更加专注地对待生活和工作。
听过一句话很在理:如果身体虚弱,心灵就不会强壮。
再忙再累,也要为坚持运动,坚持规律作息,为你的健康充电。
只有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才能以饱满的状态,认真过好每一天。
4
保持同理心,在理解中化解冲突
生活中很多冲突,都是因为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其实只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人和人之间就很容易达成谅解。
看过一个故事。
1944年冬天,数以百万的德军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穿过。
道路两旁站满了围观的妇人,她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兄弟、儿子。
两旁的人群骚动不安,甚至有人上前去动手动脚,眼看就要爆发冲突。
这时,一位老人,掏出了一块黑面包,递给一个年轻的德国士兵。
她对旁观者大声说道:
“这些人手持武器时,是我们的敌人,可放下武器后,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人性的人。”
说完后,人群安静了下来,旁观者们也陆续将面包和水塞给饥饿的士兵。
本来一触即发的冲突,因为老人的一块黑面包化解了。
培根说:“同理心,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你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理解你,你替别人着想,才有人替你着想。
存一点将心比心的善良,守一分推己及人的体谅。
以同理心待人,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让你的生活更加舒心欢畅。
5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活在当下
《功夫熊猫》有句台词:“你患得患失,是因为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将来。”
活在过去的人,总是执着已经发生的事;忧虑未来的人,则往往陷于内耗中。
想起奥斯卡提名短片《盲眼女孩》中的女主角韦莎。
韦莎有一双奇异的眼睛,左眼能看到过去,右眼能看到未来。
遇到追求者时,她左眼看到了他们幼稚的童年,觉得乏味无聊。
而用右眼则看到他们垂老的未来,又感到恐惧可怕。
于是,她赶走了无数喜欢她的人,直到没人再来找她。
这时,她才绝望地发现,看不到当下,生活就会变得极其荒凉和孤独。
弘一法师写过一句诗:“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
昨天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发生,只有今天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体验。
安于当下,专注眼前,别再错过生活中的精彩与美好。
6
保持学习动力,不断丰富自己
《师旷劝学》里说: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一个人只有保持困惑,不断学习,才能抵达更高的精神层次。
季羡林先生80多岁时,仍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知。
为了研究糖的起源和传播,他耗时两年,翻遍了整个北大书库,终于发现,糖最初是用来治病的。
在完成学术著作《糖史》后,他又马不停蹄向吐火罗文发起了进军。
季老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博古通今,对世界充满好奇,使得他精神也越来越好。
正如英国诗人蒲柏所说:
“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
经过知识浇灌的人生,必然饱满丰盈。
不管你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都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进行时。
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丰富自己,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看到更多的风景。
▽
看过一个小故事,有只小狮子问母狮:“妈妈,幸福到底在哪里?”
母狮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
于是小狮子追着自己的尾巴跑,但始终咬不到。
母狮笑道:“不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起头往前走,它就会一直跟着你。”
生活中不是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
这6张幸福逻辑图,愿你能有所领悟。
当你自己开始越变越好,幸福也会在某一天,与你撞个满怀。
本文转自于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