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校外培训就这样凉了?

“双减”落地,校外培训就这样凉了?

非盈利、弃上市、不补课,对校外培训机构而言,“双减”政策招招击中要害。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来了。

 

从年初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文“点名”资本漩涡下的在线教育,到年中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再到此次“双减”文件正式发布,整顿校外培训的落地靴最终着地。

 

“双减”落地,热闹的K12教培行业从此“落幕”。

 

“落幕”

 

“双减”政策未落,资本市场率先作出回应。

 

在“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前,一份网传“双减”正式文件在多个互联网社群中传播。从港股开始,教育题材股票暴跌,紧接着是华尔街。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针对教培行业监管的“双减”文件正式落地,引发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预示着“双减”政策即将落地。

 

按照“双减”文件规定,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另外,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类似场面在教育行业历史上曾出现过。2018年,国家对学前教育政策作出调整,明令禁止学前教育上市,以切断资本与教育的直接联系。几年后,整顿治理轮到K12校外培训市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这一监管措施的力度史无前例,也意味着已经上市的教育培训机构,面临要么退市(如果只进行学科培训的话)要么剥离学科培训业务的选择。而禁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学科类培训,也将让大部分培训机构难以维系。

 

“双减”文件推出后,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联合120家全国性校外培训机构发出倡议书,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坚决拥护中央决策部署。

 

重拳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同时在四处寻找出路,低幼、K12学科类教育成为禁地,只能转向素质、职业、成人教育等非学科培训赛道。

 

只不过,素质、职业、成人教育等赛道,并不意味着身处监管盲区。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成人教育培训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会成人教育培训专项治理行动。

 

基于此,“双减”文件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并非“一刀切”关停所有校外培训机构,而是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必须依法依规经营

 

"因果"

 

那么,为什么要重拳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指出,因为校外培训机构在增加学生负担上推波助澜,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


顾明远认为,这使得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变成了两轨制:一轨是学校的免费义务教育,一轨是收取高额学费的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不仅冲击了学校教育秩序,而且扩大了教育不公平。

 

尤其在过去的一年,在线教育由于疫情原因一度被推上风口,也恰恰在这一年暴露出校外培训机构的诸多问题,不乏雷人案例。

 

首当其冲,是培训机构整体的烧钱营销模式,刺激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不但使得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同时引发社会舆论的极大不满。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中国各类教育上市公司多达20余家,市值最高的,几乎都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市值,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陈志文认为,资本的优势是逐利,无可厚非,但到了教育领域,过度逐利就成了劣势。教育不是不可以盈利,但必须是把挣的钱再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办更好的教育,这是共识

 

校外培训治理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行业裁员传闻不断。据某教培机构人员透露,今年已见过几轮员工到人力处排队“离职”的场面,有时一个上午,办公室里就空出一大片办公桌。

 

校外培训行业保守估计有8000亿产值,从业人员有几百万之多。拉勾在线教育招聘数据显示,自今年4月起,在线教育求职热度逐渐降温。

 

"障碍"

 

按下葫芦浮起瓢,若仅仅是让校外培训退场,忽然腾出的空白,也会让位于私教。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由于这一客观需求的存在,补课就不可能完全消失,家长在教育投资上不会主动“躺平”

 

当前的教育培训行业,从之前的个体家教演变而来。随着校外培训的监管加码,校外培训已然转向更隐秘的角落进行,演变成更氪金的游戏。

 

20分钟左右8个订单被认领、每次课两小时动辄收费上千……根据《北京日报》暑期调查,暑期线下课程黯然退场,更为隐秘的家教市场日渐活跃起来,一些家长四处打探,甚至不惜高价,只为给孩子找到“一对一”的专属“小灶”。

 

陈志文指出,真正落实好提高校内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满足教育需求,是治理校外培训的关键。否则,对校外培训的规范治理整顿,无疑就是为满足更高教育追求设置了障碍。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圣足指出,只有进一步均衡资源配置、缩小教育差距,同时优化教育评价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学校教育“唯分是从”“以分取人”的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各界的教育焦虑。

 

事实上,用单一的分数指标配置教育资源,比如将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演变为普职分层,就一直是悬在广大家长心头的一大顾虑。

 

“教育部将落实1∶1普职比,可能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高”,不久前的一则消息引发不少北京家长躁动。针对网络传言,北京市教委紧急辟谣,抨击了“成绩不好就只能上职校”等谣言。


归根结底,“普职比焦虑”的背后,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观念。只有扭转“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导向,建立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淡化教育的分层功能,解决社会职业差异的根本问题,家长们的教育焦虑才能真正缓解。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正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


本文转自于 中国新闻周刊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