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学区房 VS 一年20万的国际学校: 一文看懂向国际教育转轨的困惑与对策

千万学区房 VS 一年20万的国际学校:

一文看懂向国际教育转轨的困惑与对策

随着过去20年里国际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是否要把孩子从体制内学校“转轨”到国际化学校就读。那些决定转轨家庭后的原因、思考有哪些?转轨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今天的这篇文章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件事。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曾经是一条四平八稳、没有太多选择的求学之路。现今,随着民办、私立、双语、国际等零零总总不同标签的学校出现,选择多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多了。如今,周围越来越多的家庭不是在讨论转轨,就是走在转轨的路上。

是什么原因促使家长们决定让孩子走国际化教育的道路?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硬件(户籍、学区房)


北上广深漂,“漂族”的户口、居所、社会关系常常会成为转轨的被动原因以及主流原因。以上海为例,对很多家庭来说,一年二十来万的国际化学校学费与总价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学区房相比,前者可能更容易承担。即便有了学区房,也还有个“排位”问题。对于炙手可热的学区房而言,通常是先满足片区内的户籍家庭,然后才会轮到持居住证的家庭,于是很多没有户籍但对孩子教育有更高要求的家庭就会直接选择进国际化学校。

 2. 为留学做准备


除了户籍和学区房,还有些爹妈老早就认定,“我的娃儿以后要出国留学”,也就不会因为择校或是转轨百爪挠心。小青,85后,六岁的小宝直接丢进国际化学校,她与在投行工作的先生努力的目标也很纯粹——为小朋友的留学之路打好家底。

 3. 追求中西融合


还有一部分爹妈,期待国际教育带给孩子们创造力、想象力、思辨力,同时又不想失去传统教育给予的扎实基础与严谨的学习思路,于是便东寻西觅“中西融合”。

 4. 逃离公立


在公立学校,提分靠背靠刷题,孩子的个性被侵蚀;课余活动太少,孩子们运动太少;家长关系不到位,孩子容易被边缘化;学校作业要家长监督,必须陪孩子做作业;班干部制度不公平不透明;高考这样的选拔体制太残酷……这些统统可以归纳为“逃避公立学校所有的不好,追求国际学校所谓的好”,着实让人无奈。



如果因为种种原因,确定要转轨,那么问题来了:转轨时期什么最重要?


01.
语言关
但不等同于标化考试

先聊聊语言关。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会认为:“要跟上新学校的节奏,最重要的是过语言关,语言关通过的标志是TOEFL 110+……”于是,低年级孩子被送进各种外教语言班,高年级则选择市面上公认“好”的语言培训机构,更有甚者,直接以托福、SAT培训作为改善语言的渠道。事实上,标化班的特点是通过记忆增加单词量、通过刷题提高分数,与国际化学校的教学根本不在同一频道

Vivian,整个十年级泡在标化班里,却依旧不能改善校内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Vivian“过于安静,需要在课堂上主动地参与讨论”。父母这才意识到补习的方向有偏差——标化考试是必须的,但对走出目前的语言困境并无助益,当务之急是搞明白课堂上的内容,自修校内教材以增加有效词汇量,跟上老师的节奏与逻辑,增强信心,敢于“说话”

划重点:清晰的自我表达,能理解西方人的喜怒哀乐。

没错,在全英文的环境中,语言必须过关。而语言关通过的简单标志,笔者认为就是课上能积极参与讨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下社交活跃,能和外籍同学老师插科打诨,能明白为什他们会放声大笑,为什么他们会情绪低落……


02.
语言关之外
父母陪伴更重要

在英文主导的环境中,大多数家长都把语言转轨放在首位。语言诚然重要,除了语言,还要关注什么?

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无论是陌生的环境还是听不懂的语言,只要有“游戏”,就可以通过肢体、表情、喊叫等很快找到自己的玩伴,这也是最容易适应的群体。

Bella,二年级转轨,参观新学校时她表示很喜欢,称学校像童话世界。面试时,老师与Bella做游戏,虽然之前没有额外学过英语,但这并没有影响Bella和老师“玩”,这是一个完美的开端。

Bella的妈妈在和她一起回忆参观和面试时的美好场景时,也会顺便告诉她:“你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你的朋友还会说不同的语言,要不了两三个星期,你也会说同学的语言,同学也会学你的语言。”就是这样的天天预热,让Bella在新环境的第一天就有了玩伴,回到家里也会蹦哒出英语单词,显然语言并没有阻碍她在学校的活动。


但是,“转轨”也不是把孩子扔进鱼塘,让他们“自由”那么简单。三年级以上的儿童,对熟悉的环境、同学、老师,有相当的依恋感。此时再转轨,家长们就不要只顾着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而忽略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了。

Calvin,小四升小五时从普通班转入双语班,只是一所学校里不同的两个班。当爸爸妈妈提出转班时,Calvin的反应是:“啊,那就不能和李奥、张颖、顾晓阳他们在一起了,英语老师也不是Candy老师。”尽管爸爸妈妈努力说服他:“你们还在一个学校,只是到隔壁的班里,还是可以在一起玩,而且你还可以在新的班里交到更多的朋友。”

四年级的小朋友与父母没有什么对抗能力,没有经验的父母也就这样将孩子放进了双语班。开学两周后粗心的爸妈从接送孩子的老人那里得知“孩子不愉快”,原本爱笑的Calvin变得不爱说话。在一次聊天中,孩子问:“爸爸妈妈,如果适应了双语班,我是不是可以回到原来的班级”爸妈原以为孩子是因为30%的纯外教课完全听不懂而沮丧,直到听到孩子这样的诉求才恍然大悟:原来缺乏情绪的疏导与安抚才是不愉快的根源!

接下来的每一天,爸爸妈妈除了帮助孩子复习外教课程,更多的是和孩子聊天,聊新同学、新老师、新活动,每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学校,老师也经常邀请他一起参与活动,参与讨论。一个月之后,孩子的小话匣子功能终于恢复了。

即便如此,到学期中的时候,Calvin又一次问爸爸妈妈:“我现在已经很适应双语班了,下学期可以回原来的班级吗?”由此可见,孩子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完全进入新的轨道,精神安抚还得继续。爸爸妈妈老师就这样关注鼓励表扬,一学期之后Calvin顺利地留在双语班,老师的评语也从之前的“安静”变成了“班级的核心”。


一年后当Calvin再一次从双语学校转入国际学校的时候,父母吸取之前的教训,语言和精神食粮两手抓。一对一外教陪玩来改善口语听力,不讲教材,就是和孩子聊天、玩耍,短时间里快速提升听力与口语

三个月的时间里,Calvin和老师一起做饭,一起跳舞,一起踢球,一起吃麦当劳,一起逛超市,一起看iPad,一起读书,一起讨论国际学校的学习风;父母每天与孩子聊天,陪他一起上下学,虽然学校到家只需要步行五分钟,但就是在这样短短的一条路上一起跳、一起跑、一起笑、一起说、一起猜测未来学校的生活,帮他缓解了转轨的紧张情绪。

划重点:陪伴孩子一起打怪过关。

幼童和低龄儿童转轨前的精神宽慰是不可或缺,他们的担忧是失去熟悉的环境、要好的玩伴,父母应该提前知会,慢慢渗透“小朋友在新环境里会遇到很多与以前不同的同学、老师,他们都是你的新朋友”;爸爸妈妈粮草先行的情绪引导为小朋友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小朋友面对、认识、接纳“离开熟悉,进入暂时性缺友”状态。

03.
社会活动、批判性思维会成为难点

9年级以上的青少年转轨,同样需要父母的心理建设。陌生环境的适应不是太难,而言的过渡、社会活动、思维逻辑会成为难点

Jessie,9升10通过中考考入沪上某知名国际化学校就读IB课程。新学期伊始,大量的社会活动扑面而来,摄影、歌剧、志愿者,Jessie一头雾水,父母忐忑不安,担心“耽误功课,以前学的知识都要忘记”。

好不容易捱过活动适应期,又发现虽然有一些作业,可是老师既不督促也没有跟踪式的检查批改。父母们内心又泛起涟漪:老师怎么不检查作业?怎么能确保孩子都做了?怎么这么没有责任心?终于开家长会了,老师提出“孩子在课堂太安静,要多互动”,家长又一次陷入疑惑。

孩子转轨,首先爹妈要换脑筋,而换脑筋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在新环境中缺什么。社会活动与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要靠积累,阅读就是很好的途径。阅读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要确保持续阅读原版英文书籍、杂志、报纸,只读感兴趣的内容,不必随大流去读自己并不喜欢的刊物。


划重点:控制焦虑不要传染给孩子

转轨之中,父母角色和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公立转国际,喂食教育变为寻食教育,主导教学变为引导教学,任务完成靠老师监督变为靠学生自觉,一系列的变化,父母会感觉到“老师不教课,孩子无作业,考试都是C”,这其中就需要家长保持耐心,正确看待学生如何完成作业,和孩子一起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孩子的教育成长是“长跑”,转轨中,家长不焦虑,孩子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菁上海
本文原文来自:菁kids上海

微信号:Jingkids_Shanghai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