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高人

安徽有高人


如果要评选全国发展最快的城市,安徽合肥应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从“中国最大的县城”到新一线城市,GDP过万亿,全国排名从97位攀升至20位,被形容是“最大黑马城市”!


曾经的合肥没有多少存在感,长期不被看好,然而这些年合肥的发展就像开了挂一样:


截止2020年,合肥超亿元规模的企业突破了100家,上市公司59家,市值累计7346.43亿元,其中还有16家上市公司市值超100亿元


随着京东方(显示屏)和蔚来(新能源车)这两家行业龙头的大热,合肥从一个长三角区域的边缘城市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中心地带。


合肥市政府也一战成名,成为“选对赛道,投中企业”的“最牛风投机构”!


“最牛风投机构”如何炼成?


合肥被网友戏称为“最牛风投机构”,主要是因为他们扶持了包括蔚来、京东方、维信诺等在内的众多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并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再加上GDP过万亿、挺进新一线、领跑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从中国城市排名90开外到现在冲进前20,连央视都对合肥这个城市充满好奇,直接出了期《对话》栏目特别节目《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请来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问了个明白。


我们发现,合肥的成功经验似乎是可以被复制、有迹可循的。


1. 选对赛道


“最牛风投机构”是个有趣的戏称,但事实上,合肥做的不是“风投”,而是“产投”,是全产业链招商模式下精心布局的产业配套投资。合肥能到今天与其说赌博不如说是拼搏,赌博有今天没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赢明天。


那么,今天怎么抓?换言之,合肥投什么?


言简意赅,看两个“向”:

1. 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2. 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根据这两个“向”,合肥锚定了一系列产业,整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词语“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芯屏汽合”指的是芯片、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指的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的终端产品,生物医药,人工智能。


而在每一个对应产业,合肥几乎都招到了精英公司:

芯片有长鑫,推出国产第一代10nm级8Gb DDR4存储芯片,仅用三年时间成为行业巨头;

新型显示有京东方、维信诺,而京东方在2020年末市值已经突破2000亿;

智能电动汽车有蔚来、人工智能有科大讯飞;

集成电路更是有包括封测企业通富微电子、智能芯片先行者寒武纪、台湾晶圆代工企业力晶科技、世界级IDM和模拟电路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



目前,合肥已经先后被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列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和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


这些产业一列出来,不少人估计都心里一惊,合肥这简直是牵住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牛鼻子”。


针对合肥政府的投资收益,网络上有人算了几笔账:投资京东方及配套企业,收益及浮盈近千亿元;投资兆易创新、合肥长鑫,预计浮盈超过千亿元;投资安世半导体、闻泰科技,投资收益及浮盈近千亿元;投资未来也已经获得了超过千亿元账面回报……具体数字我们不得而知,总之就是赚大了。


可谁能想到,这其中的很多企业当初甚至经营困难,是合肥伸手当了“接盘侠”。合肥是怎么在短时间内就能确定投资一家企业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2. 胆大心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对政府投资而言,不亏就是赢,投资收益不过是锦上添花。政府真正关心的是产业发展、创造税收、带动就业、拉动GDP,这其中的社会效益才是重中之重。


但即使在这个层面上,合肥政府也显得非常“胆大”。


1)胆大:敢于“接盘”,不怕风险


说起合肥政府的“胆大”,最令市场津津乐道的就是合肥格外青睐那些“走投无路”的大型困境企业,往往一出手,还都是大下注:

1999年投资科大讯飞帮助渡过难关;

2008年11月国际金融海啸最绝望之时出手当年巨亏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

2013年华米科技的前身华恒电子陷入发展困境,合肥高新建投集团旗下高新信用担保公司及时提供担保;

2019年拿出70亿元“招安”巨亏百亿的蔚来汽车落户发展新能源汽车,从而刺激德国大众通过增持股权等方式持续加码合肥国轩高科、江淮汽车集团,总计达21亿欧元;

2020年4月,合肥向蔚来汽车投资70亿,蔚来将总部正式落户合肥



虽然从结果上来看,这一家家深陷困境、举步维艰的独角兽企业,在“合肥模式”的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实现了“史诗般的崛起”,但凡事总有万一,风险谁来担?


合肥对此的态度很坦然:“风险总要有人担,谁来担?那肯定是党员干部,特别是主政者。只想保险、怕担风险,干不成事。”


但敢于担险不是胆大妄为,合肥在“胆大”背后,基于的是科学的决策和严密的程序。


2)心细:深研企业,翻他个底朝天


在合肥,不上百亿级别似乎都称不上大项目。借助基金募集社会资本的放大功能,合肥资本招商出手都是数十亿、数百亿元计的大手笔。


在这些大手笔的背后,提供支撑的是合肥至今常年派出的二三百余支专业招商小分队,和专门聘请的110位作为招商顾问的企业家。他们帮助招商队伍深入理解产业,把握产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俨然已把招商引资做成了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投资银行。


同时合肥还引进了20多所大学的教授、副教授,让他们建言献策,把他们自己的对策变成决策、文章变成文件,实打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尽管项目鱼龙混杂,但有了火眼金睛的专业眼光、专业判断,合肥市政府对于招商引资的头部企业、重大战略项目,就敢大胆出手跟投、领投。


合肥与蔚来的故事常为人津津乐道。李斌这个“2019年最惨的男人”,在向18个城市求援未果的时候,遇到了合肥,蔚来这才被从重症病房拉了出来,重新恢复健康,收获了支持与感动。


但李斌也直言,后来才知道,2020年二三月份的时候,身边几乎所有从事汽车产业的朋友都收到了各种合肥来的电话,基本上把蔚来汽车和李斌本人调研了个底朝天。合肥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去验证每一项投资的合理性,这样的专业性让他十分敬佩。


总的来看,合肥大胆投资蔚来的背后,是四条线同时推进:

第一,组织专业的团队,委托国内顶尖专家进行论证,对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等进行全方面的研判;
第二,高度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对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包括对蔚来采用的换电模式的支持,给决策者提供一些支撑;
第三,委托专业的机构,通过法务和财务对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
第四,投资团队跟蔚来进行详细、周密、严谨的商务谈判,把资本退出路径研究清楚,把一些细节考虑清楚。



用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的话说,合肥这个投资团队拼的不是手气,是手艺。


3)先共患难,再同富贵


合肥这个城市在招商引资和发展上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先跟企业共患难,然后才同富贵。


我们经常看到,往往一个新区、新的开发区建起来或一个重大战略项目上马不久之后,当地财政就会出现大窟窿。原因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时,经常以国资平台公司自有资金和土地与招商企业组建合资企业落户当地,还会给予财政补贴、贴息等支持。其结果或是财政消耗性投入,或是投资沉淀、固化,最终造成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背上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传统的招商模式。


但随着国内产业基金、PE基金的兴起,合肥在金融创新和产业培育方面大胆探索,着手组建各类基金,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募集资金,构建金融支撑体系,创新产业投资,促进产业整合和资本集聚,打造资本招商升级版。


合肥不是把企业招过来,看着他们在水里游,而是跳水里跟企业一起游,企业呛水了要拉一把。


与此同时,合肥还对企业承诺了很关键的一点——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许多企业和政府合作,最担心的就是班底一换,项目就洗牌。新官不理旧账,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但这么多年来,合肥一直坚持着“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永做好朋友”。


就比如,许多人都知道合肥投资未来狠狠赚了一笔,但少有人知,合肥承诺,把在蔚来获得的资本方面的回报通过建立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的方式,用于支持整个产业的发展。2021年4月29日,合肥与蔚来正式签约一周年的这天,全世界最大的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也在合肥新桥开工了。除了蔚来,预计还会有几百家企业入驻。


3. 重视科研,珍惜人才


说起合肥,说起人才,必然要提到这个地方跟中国科技大学(中科大)的不解之缘。


中科大本来在北京,当年跟苏联关系紧张,一大批企业和学校往内地迁。


1969年北京迁出了13所大学,中科大原本首选河南,但河南是农业大省,感觉自己养不起中科大,拒绝了。学校又想迁去江西,但江西刚容纳了北大和清华的分校,实在吃不下了,说我们家也穷,要不您再看看?


当时安徽第一书记李德生一看这是所好学校,就把中科大要了过来,先是放在安庆,但安庆条件太差,无法安顿好,李德生就腾出合肥师范学校和银行干校的校舍给中科大师生,1970年全校就一锅端全搬到了合肥。


那13所出走北京的大学,后来又陆续搬回北京,中科大本来也要回去的,但原址已经被别的学校占了,就这样一直留在了合肥。


安徽也将中科大,看成了自己家的亲儿子。


25年前,是中国量子研究刚刚起步的阶段,那时量子研究非常冷门,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但合肥一直非常宽容,给予全力的支持,从量子最开始的星星之火开始培育,持续支持,希望把量子做大做强,为国所用。


当今在量子学术界,合肥已经成为了量子权威和前沿的代名词。


现任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也说:“合肥沾了中科大的光,将成为全球重要的一个量子领域的中心和旗帜。”


但中科大的科研人员知道,“沾光”是过谦了。


量子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堪称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异常激烈。但科研立项在国家层面常有程序要走,科研人员常常为此焦急。记得有一次出现类似情况,安徽的政府工作人员直接出面批下来了15个亿,引导项目成立,鼓励科研人员赶紧先把项目做起来,不能够落下。

2007年,国外《新科学家》报道说,合肥本来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以芝麻饼和做豆腐出名,但现在已经在量子领域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2年,《自然》杂志报道说,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从之前不起眼的国家成为世界劲旅。

又过了五年,随着2016、2017年墨子号量子科学卫星的发射,以及千公里量子通信的成功,中国的成就已经倒逼了美国和欧洲分别成立了国家量子专项和旗舰计划。我们已经开始引领世界的发展。


很多人只看到合肥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却忽略了合肥对科技创新的投资。


合肥政府想得很明白,就像虞爱华说的:

“这一块不能太势利,太功利。”

“不能只是想赚钱、图省钱,最后就怕花钱。”

“合肥在投资上,只要值钱,就敢花钱。”

“不管是不是一线城市,我们合肥要有一流的科技。”



从“小透明”到崛起之省


合肥崛起得如此之快,尚且未能被很多人察觉,对于安徽,低估的人就更多了。


只要稍作了解,安徽惊人的发展速度就会引得不少人侧目。日前公布的全国31个省份2021一季度GDP数据,安徽已经以9529.1亿元的总值超过上海,位列全国第十。



2021年一季度全国31个省份GDP数据前14名

事实上,2019年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出炉时,在全国大部分省份表现平平的情况下,有两个省份就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一个是福建,另一个就是安徽,后者GDP增长达到7.5%。


安徽发展有多快?


2005年,安徽省的人均GDP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28位,也就是倒数第四。而现在,安徽省的人均GDP已经妥妥进入各省区排名的前十强。大家印象中的“小透明”安徽,已然成为了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崛起之省。


如此迅猛的增长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区划调整,整合有效资源


从阜阳拆分到三分巢湖,从县市归属调整到撤县设市,安徽可谓全国区划调整最多的省份,并且大部分的调整都有效地整合了发展资源。


就在上周,当地又有一份新的区划调整文件——《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公示,征求意见时间至7月31日结束。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安徽省拟打造“一圈两屏三带四区”空间格局;构建“一圈两区三带多中心多节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将培育富有竞争力的中心城市,提升合肥全球竞争力,增强芜湖全国竞争力等。


这些调整对于做强中心城市,参与全国竞争有着极大的好处。但我们也知道,如果仅仅依靠区划调整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够的,安徽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坚定也在起着作用。


2. 拥抱长三角


一直以来,提起长三角,安徽总是最后一个被想起,但这并不影响安徽坚定地融入和拥抱长三角。


和有些省份摇摆不定不同,安徽的滁州、马鞍山、芜湖果断靠拢南京,比起扬州和镇江的犹犹豫豫,滁州率先出钱,把轨道交通建到了南京。自此,南京也成为了在滁州投资的人善用的一张名片。这样的拥抱带来的收获,就是滁州从原来的省内第五一跃成为了省内第三,仅次于合肥和芜湖。




高铁是一个地区经济命脉的发展引擎,而安徽高铁运营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并且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安徽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到逐步获得长三角认同,再到现在不断恢复自信。


3. 另辟蹊径的招商


如果说前两点是安徽的内力修炼,那么招商就是安徽放出的“大招”,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效果惊人。


以合肥为代表,安徽各个城市正在形成投资式的招商,产业链布局式的招商,对赌倒逼政府式的招商。为了招商,不惜把地铁停下来缓一缓,为了招商,让领导干部的工资缓一缓,正是这样的魄力和决心,安徽走出了一条特殊的路。


和很多城市先进行量的扩张,再进行痛苦的产业转型升级不同,合肥芜湖的产业布局都是一步到位,这使得安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不仅赶上了全国的步伐,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安徽有高人


如果要给安徽当下的发展成果写一个注脚,我愿意说这是“专业性”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专业性。


截至今年5月底,安徽省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了133家,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9位;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11家,居中部第1位、全国第7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7598家,居全国第1位。


这样的数字对比以前的安徽来说太值得夸奖了,但如果对标沪苏浙这些资本市场活跃的邻近省份,安徽的各项总量、结构和营商环境方面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短板。单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安徽分别是沪苏浙的38%、26%和24%。


所幸安徽政府很清醒,他们并没有对那些“好看”的数据洋洋得意,而是提高标准找差距,放大坐标找不足。


就在前不久,6月24日,安徽省政府办了一个“业务培训”。这个业务培训,省委书记李锦斌作出批示,省长王清宪出席并讲话,7位在合肥的副省长悉数出席。


这个受重视程度如此之高的“业务培训”,全称是“安徽省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启动仪式暨首期培训班”。




培训目标也很明确:要通过培训,全面提升政府和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搭建学习交流、投资链接、政商对话的平台,促进资本市场各种资源要素互动耦合。


问题来了,这次的培训叫“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为何也要全面提升“政府”利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安徽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存在短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从领导干部到企业家,运用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足。


会议现场的讲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这就是安徽给各地和各部门的“官员”带来的特别提醒:需要学习资本市场知识的不只是企业界人,“官员”同样需要学习;不只是经济部门的官员要学习,“所有”部门的官员都要学习。


思路决定出路。在捋清金融逻辑、摒弃固有思维上,安徽已经为全国各地上了生动的一课。


百年未有之变局当前,政企合作的能量不可估量。上市公司、头部企业迫切希望落地项目,我国资本市场估值依旧普遍偏低,正是投资布局的好时机。


然而“资本”是把金刚钻,想揽住“招商”的瓷器活,省市地区还要各凭本事才是。


本文转自于  张启玉 正和岛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