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已至,横店变成“竖店”

风暴已至,横店变成“竖店”

 

走在横店的环城北路上,一边是按照故宫1:1建造的明清宫苑,一边则是一家家影视文化公司成排伫立。走近细看和询问,许多公司已倒闭,或转向其它行业谋生。


 

风雨欲来,路上行人渐散,这些影视公司在阴云下显得陈旧又破败,这是我们第一次对影视寒冬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横店,这个承载着无数影视从业者梦想、热爱和向往的地方,正被微短剧(又称“竖屏短剧”)这一时代风潮改造成“竖店”。


 

“横店现在拍的大部分是微短剧。”带我们去青芒果片场的司机大哥在途中闲聊时说道。


 

有媒体统计称,在横店,每天筹备、开机、杀青的微短剧有近百部,热门场景五六个剧组同一天拍摄更是常态。最火热的时候,光是一栋开业仅半年的大楼,就有超过1000个微短剧剧组在这里拍摄。


 

在这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按照目前媒体报道的状况,在横店拍摄微短剧的剧组在今年应该是只增不减。但出租车司机对我们说:“其实今年比上一年少,大家都在观望。”


 

实际上,市场供给端正有意识地进行降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内卷下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


 

横店微短剧,也走到了不得不破局的阶段。

 

 

01

横店转身

在横店,有过多年长剧制作经验的朵姐,第一次听到微短剧时,大体了解所需人员和设备后两三天,就决定结合自身已有的团队基础去尝试。

 

朵姐的转型,体现着横店变竖店的优势。如今成为微短剧出品人和制片人的她,向我们分享道:“刚到微短剧这个行业或者刚开始做导演的这些人他可能并不知道怎么导演,他没有经验,但我们有经验的导演就知道一场戏有哪几个镜头要用。”

 

有一定合作经验的团队,进入微短剧赛道时,更容易适应,特别是在工作效率上,比新入场的人有较大优势。

 

 

 

事实上,在横店从事微短剧生产的制片人,有相当一部分是科班出身,他们来自北电、中戏、上戏等影视专业,有过制作纪录片、电影、传统电视剧或是网络剧的经历,最初接触微短剧时,他们可能有些“疑惑”甚至“排斥”,但在理解市场需求后,更多还是用“尝试”“探索”等词去形容目前的状态。

 

单老师是导演也是编剧,制作过电影和长剧,同时作为业内人士,在上海戏剧学院授课。他表示,刚开始接触微短剧剧本时,读两页就读不下去了,但后面逐渐接受它存在的合理性。

 

“其实当你真正走进微短剧,你就会明白它有它独特的美”。如今,单老师直言当下微短剧存在内卷的现状,并表示自己会不断做新的尝试,例如青春疼痛系列。

 

 

 

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的王老师,目前是微短剧行业的制片人,但他不认为自己属于学院派,他认为“能拍好电影的不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本科生”。面对草根群众进入微短剧赛道,他坦言,微短剧的出现让更多普通人的品味得以呈现在荧幕上,影视行业的审美不再由过去小圈子内的少部分人代表,他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导演在短视频和短剧中出现。

 

制片人赵老师就是属于影视行业的新人,在谈及选择微短剧剧本的标准时,她表示更注重以普通观众的眼光来挑选。目前他们团队对自己的定位是主打温情路线,如通过年代剧将身边亲人过去的经历展现给观众。未来他们也会继续结合身边亲人的故事编写剧本,并拍成微短剧,为市场上不同的受众带来多元的观影感受。

 

据赵老师透露,团队下一部片子是横屏短剧,主要是关于抗战老兵落户我国台湾后,老兵的后代子孙带其骨灰重返故乡的故事,这是团队中一名编剧身边的真实案例。

 

 

 

 

02

在现实与梦想间沉浮

商品,是大部分业内人士对微短剧评价。作为一种衍生于互联网生态的影视产物,“短平快”与“接地气”是微短剧的主要特征,高效的市场化运作则是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重要驱动力。

 

为追求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微短剧市场某部短剧爆火,大量制作公司就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涌入这一题材赛道,以争取平台流量推送和曝光的机会,如此便导致微短剧市场出现内容题材周期性同质化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一千万大爆款的背后,我模仿他,我还有500万的量。但是如果我没有模仿他,我自己创新一个,可能50万的量都没有。其实还有一个风险因素,从产品角度,我当然是做别人验证过的产品是更放心的。”微短剧制片人冯老师针对市场同质化现象解释道。

 

“梦想要放在心里。”果来影业的导演单老师在谈及进入微短剧行业后感慨。影视寒冬的到来,让长剧的制作数量锐减,在此背景下,低成本、回报快的微短剧,成为许多影视公司维持生计、补贴长剧花销的重要选择。

 

单老师坦言,自己的团队需要养活,微短剧为观众提供情绪价值,赚的是人性的钱,但是他依旧保持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赤诚和热爱,明年他将会有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上映。

 

 

微短剧的出现,也对编剧过往已有的知识结构造成一定的冲击。“微短剧很少有原创的东西,基本上就是在一些取得市场验证的短剧上,它获得了很好的票房效果之后,我们把它的基础框架拉过来,再对一些名场面进行升级,所以基本上不是说同质化的问题,这个行业就是以同质化为生的。”身为编剧的丁老师说道。
 

 

令人担忧的是,微短剧同质化的内在肌理,往往导致剧本情节抄袭乱象频发,而创作者的知识版权保护有限。受访的许多编剧表示,自己的创意或者剧本会被某些制作公司剽窃或洗稿,这无疑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

 

另外,微短剧市场的周期性题材热,也容易让许多优秀的剧本错失风口,失去影视化的机会,这对原本出身长剧的编剧提出新的挑战。

 

很多人说,微短剧是“草根的乌托邦”,哪怕是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也可以凭借自身演技在这里获得更多的机会。相较一直在长剧中当群演,他们在微短剧中可以说上台词,尝试不同的角色类型,甚至扮演主角。但对于科班出身的表演系人员而言,过于商业化的微短剧与在校期间创作的学生作品有着巨大的鸿沟,艺术追求的落差导致内心的职业认同感遭受冲击,有时候甚至对未来的演艺生涯前途感到迷茫。

 

微短剧演员阿淇透露,现在许多横屏(长剧)的通告都明确不接受参演过竖屏(短剧)的演员。

 

“每个人都有梦想,是星星都会发光,但现在我还没被点亮。”微短剧演员小凯在访谈时无奈说道。

 

 

03

低质短剧的破局

微短剧前期的野蛮生长,内容肤浅、暴力、血腥的特质,也被观众所诟病。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收紧,广电以及各地政策纷纷颁布,加之观众对“精品化”内容的召唤,行业过往凭借低俗内容赚取流量的野蛮生长之势得到扼制。


 

华玲影视传媒制片人鞠玲玲,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从过去的随波逐流,大家拍什么自己就拍什么,到如今,她开始慢慢以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制作的微短剧,试图寻找市场的空白点和创新可能。


 

最新杀青的《寻找灰公主的秘密》,突破了市面上“白瘦幼”为主的女性故事题材,在容貌焦虑的当下,影片以“胖女孩也值得被爱”的主旨,演绎了一段温情故事。鞠玲玲说:“短剧要有正能量,为普通人发声,因为每个人我都觉得是金光闪闪的,不管他是好看还是不好看,我觉得都可以受到关注。”


 

 

 

制片人王老师在访谈时也表示:“我们肯定要了解你们爱看什么,然后做出你们爱看的东西,同时也有一定的责任在里面,就是不能太low,上能阳春白雪,下能下里巴人。”


 

微短剧尽管以产品逻辑进行市场资金变现,以“编剧中心制”完成富含卖点的高效制作,但总有一些影视从业者坚守这一新艺术形态的内容精品化使命和责任,力图在情绪价值外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思考与公共价值。


 

此外,微短剧市场的审美趣味也在飞速变化,行业竞争逐渐白热化,如何贴近大众心声,通过真实性和落地感回归现实生活的烟火气,用高质量的视听画面表达主题,是所有微短剧从业者的重要课题。


 

在访谈时,多位导演和编剧都把《引她入室》视作微短剧精品化的重要代表作。该剧直面家暴、出轨等现实家庭伦理问题,以出色的视听语言呈现了当代女性在面对家庭不公和压迫时相互救赎的故事。


 

访谈者邓编剧指出,过去微短剧很少聚焦老年人,但近期老年人婚恋成为市场的新题材。可见银发群体的生活追求也逐渐被微短剧行业市场呈现。


 

东阳鸿蒙影视公司的制片梁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部关注听障人士影视需求的手语微短剧《王妃归来》,它不仅为听障人士提供实现自身演员梦的机会,也填补了当下市场关于手语影视作品的空白,更好满足了听障群体的娱乐以及精神需求。


 

未来,我们相信更多垂类市场会被微短剧所捕捉,而更多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故事也将被看到、讲述与呈现。

 

 

 

本文转自于   南风窗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