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区互认提速 七部门给出时间表

全国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跨区互认提速 七部门给出时间表

 

《指导意见》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对不少患者来说,这样的就医体验并不陌生:辗转不同医院四处求医问诊,检验检查单子厚厚一摞,拎着片子到处奔波,有时几天前刚拍的CT,到另一家医院就不认了。

  1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改委、财政部、医保局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检查检验是医疗服务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占比非常高的一个医疗行为。”1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不影响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早在2010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就曾发文,要求推动同级医疗机构间的结果互认。至目前,安徽、江苏、浙江等部分省份在省内互认有所突破,京津冀鲁、川渝的区域互认也有尝试。

  但全国共享仍难破冰。难点之一在于,结果准确可靠是互认的前提,但当前各级医院检查检验水平存在客观差距,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人员的能力水平都会影响结果准确性,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其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后,医院检查检验收入可能缩水,因此对互认意愿不高。另外,不少医生由于担心医疗风险“不敢认”,如果依据外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作出诊断,因此产生医疗纠纷,责任划分不明。

  《指导意见》再次给出了时间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也罕见参与其中。检查检验结果全国互认共享能否走通?

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

  《指导意见》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尽快制定并发布互认项目清单、互认医疗机构清单,动态更新完善,并制定“负面”清单,明确不能互认的情形。

  能否互认,还要尊重医生的临床决策权。焦雅辉特别强调,制度设计的过程中确定了“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营造适宜制度环境为重点,以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以便利患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互认原则。

  “要客观地看待,尊重疾病诊疗的客观规律,尤其要尊重医生的临床决策权。”她解释说,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检查检验结果会因为患者正常的生理代谢、病情发展而发生变化。比如,人体血液当中的血小板代谢周期是8-12天,超过这个时间,也就是超过正常的生理代谢周期,这时候可能就要重新进行检查。类似情况在临床上还是很多的。

  另一方面,检查检验的设备、试剂参数有差异。比如,CT分16、32、64、128、256等不同排数的。不同排数的CT分辨率、成像有差异,如果分辨率不够,有很小的结节或者病灶不一定发现得了。这样的话,由于仪器设备本身的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查的结果能不能够互认。因此,即便是同一个项目,比如同样都是CT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能有的患者结果可以互认,有的就不能互认。

  “其中,谁的能认、谁的不能认要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决定,由医生来进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群众看病时同样的项目有时候认、有时候不认,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焦雅辉说。

提高基层检查水平

  针对检查检验质量问题,《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升辖区内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

  具体而言,到2025年底前,基本建立覆盖国家、省、市三级的临床检验和放射影像质量控制组织。发挥相关质控组织、专业机构等作用,明确不同仪器设备、试剂和检测方法的参考范围和结果判读标准,方便医务人员进行结果判读。

  同时,推动检查检验相关人员、服务、技术、管理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能力水平。有关医疗机构要组织做好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等专业医师和技师培训,提高检查检验技术水平。

检查检验结果“上云”

  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有赖于信息化平台的技术支撑。《指导意见》提出,各地要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医保信息平台、省级“影像云”以及网络存储等基础设施建设。2025年底前,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20个省份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省调阅;2027年,基本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全国互通共享。

  在实际推行中,钱从哪里来成为一大困扰。财新了解到,在已探索检验结果互认的江苏、安徽等省份,由地方财政负责采购信息设备以及医院接入系统“上云”的费用,但这样的筹资模式长期看来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要医保等部门共担。

  一名参与影像互认平台建设的企业人士表示,前期看该项工作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带来的“腾笼换鸟”效益巨大。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云影像项目启动前全省胶片费用约为14-20亿,当替换率达到95%时,每年可节约资金约13.3-19亿。2020年全省影像检查费179亿,如减少1/6的检查,每年可节约资金约29亿。两者相加每年可腾挪近50亿资金。如将成效放大到全国,每年可腾挪资金超过800亿。更进一步,在影像数字化的基础上,拓展至检验、血糖管理、病理等其他数据和应用场景,才能更好实现数字医疗。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出台检查定价新规,要求公立医院实现数字影像云存储,否则将减收费用。前述企业人士认为,国家医保局通过影像、超声等检查检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的形式介入,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以此倒逼医院主动改革。(参见财新网《CT、磁共振等定价出新规 患者有望减少重复拍片?》)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