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钢铁、水泥、铝业有望年底前纳入碳市场

生态环境部:钢铁、水泥、铝业有望年底前纳入碳市场

 

碳市场扩容信号频传,今年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有望从发电行业拓展到上述三个工业行业

       到今年年底,除了现在覆盖的电力行业以外,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有望被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9月7日召开的“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大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提及上述进程。

  黄润秋表示,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强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全国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现国家气候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于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尽管目前仅纳入了电力行业,但已成为全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有2257家,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将碳市场拓展到发电以外的行业,有助于丰富碳市场主体、提高交易活跃度、推动发现合理碳价。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合计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约八成。

  202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等相关内容。据财新了解,继电力行业之后,铝、水泥、钢铁将成为碳市场扩围第一梯队企业;第二梯队为化工、民航,预计2026年被纳入;石化、造纸是第三梯队的扩围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被纳入。(详见《财新周刊》报道《中国碳市场扩围在即》)

  钢铁行业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约15%。“相较于行政命令,碳交易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首钢股份总经理助理刘风刚在8月22日该公司承办的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表示。碳交易意味着碳排放量的货币化,将直接把企业的排放情况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可直接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不过,钢铁行业工艺流程复杂,纳入到碳市场中,在碳配额分配、数据质量、绿电减碳核算等方面均存在考验。

  刘风刚认为,钢铁行业进入碳市场,首先需关注碳配额分配问题,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制定出比较合适的基准水平。其次是钢铁行业数据的质量问题,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规模非常巨大,各种消耗、产出的物料计量,相对来说准确度较差;各种气体以及蒸汽的精确计量,本身存在较大技术难度。另外,在绿色能源减碳核算的问题上,当前直购绿电在碳核查时暂不能核算降碳效果,同时,企业使用国内绿证,在国际互认上存在困难。

  2024年3月以来,铝冶炼企业、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指南先后征求意见,释放了明确的扩围信号。这两个行业的碳排放分别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4.5%、10%,占比较高。同时,铝冶炼、水泥行业工艺流程相对简单,产品更加同质,碳排放数据基础更好、更容易核查核实。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发电行业,作为工业产品,钢铁、水泥等企业的碳成本可向消费端传导,不过在需求转弱、产能过剩情形下,碳成本可能由钢铁、水泥企业自身来承担。

  同时,加入碳市场后,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的兼并重组可能加快,管理、技术、资金实力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高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中创碳投咨询事业群副总经理孟兵站告诉财新,参与碳市场后,成本冲击对各工业企业而言并不对称,头部企业的减碳优势将转化为成本优势,而小企业在盈利状况本就薄弱的情况下,更难以负担碳交易成本或减碳改造成本,或将改变行业供给格局,“马太效应”凸显。

  中国碳市场运行三年以来,碳价已显著上涨。2024年9月6日,碳价以93.13元/吨收盘,相比2021年7月开市时的价格翻番。今年4、5月份,碳价一度突破100元/吨。随着未来碳排放资源的稀缺性提高,碳价还将稳中有升。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