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从谈判启动到落地历时1年,3年前华为曾讨论入股阿维塔
历时12个月,长安汽车入股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为华为车BU)终于落锤。
8月1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联营企业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 “阿维塔科技”)召开了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阿维塔对外投资项目方案的议 案》。阿维塔科技拟于8月20日上午在重庆与华为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约定阿维塔科技购买华为持有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引望”)10%的股权,交易金额为人民币115亿元(下称“本次交易”),同时阿维塔科技拟与华为、引望签署《股东协议》。本次交易后,阿维塔科技对引望持股比例为10%,华为对引望持股比例为90%。由此,阿维塔科技将成为首家入股深圳引望的公司。
此外,长安汽车与华为拟于 2024 年 8 月 20 日上午在重庆签署 《全面升级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全面升级在品牌与生态、云与 AI 技术、绿 色能源、产业链合作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助力产业升级发展。
第一财经记者独家获悉,早在2021 年,华为内部曾探讨参股阿维塔科技,形成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方持股的合作模式。虽然此后并没有结论,但华为车BU深度参与阿维塔,为其输出了全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随着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阿维塔最终与华为车BU建立起起股权上的关系。
记者同时了解到,同时与华为接触的还有一些国企与民企,但长安汽车与华为的谈判推进更为迅速。华为内部人士称长安汽车虽然是央企,但敏捷与高效不输民企。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去年8月,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率队与长安汽车进行交流,基于双方共同的价值观和相近的文化,对于未来产业的共同判断和发展的理念思路,双方都希望通过合作助力中国汽车的智能化产业崛起。
3个月后,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经双方协商,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公司(之后公开公司名称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长安汽车拟投资该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共同支持目标公司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产业的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产业领导者。
根据长安汽车公告内容,深圳引望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华为将专用于深圳引望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深圳引望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合作原则为,目标公司将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采用市场化的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框架。
长安汽车与华为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的资料称,华为希望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此次与长安的合作是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平台战略的演进,同时还会继续在此开放平台上与更多的车企一起携手合作,不断探索开放共赢的新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长安汽车与华为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战略合作。2019年,华为与长安汽车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落地,成立联合创新中心。随后,长安汽车联手华为与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共同打造了阿维塔科技,华为为阿维塔科技提供了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鸿蒙智能座舱等。
2023年8月16日,深蓝汽车就与华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汽车智能化领域,共同推进新技术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研发与应用。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又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签约现场透露,合作双方将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及增量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24年4月25日,深蓝汽车官宣将携手华为,打造比特斯拉更好的智能电动汽车。3个月后,华为与深蓝联合推出20万以下高阶智驾车型深蓝S07,华为车BU迟林春(副总裁)为深蓝S07上市发布会站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的一个论坛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表示,现在汽车行业很卷,但华为当前还不具备低成本的能力,不具备做售价20万元以下汽车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抱怨我们的车卖得太贵了,不是我们不想卖便宜,而是没有能力卖便宜……现在我们做的30万以下的车,全部都是亏损的,30万差不多是盈亏平衡点。我们不会为了降低成本,降低产品质量。”余承东说道。
不过从华为车BU与深蓝汽车的合作看,双方正在联手抢占20万以内最主流汽车市场,将高阶智驾推广到20万元级别产品上。今年7月,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中汽协大会上表示,“乾崑ADS SE搭载在20万以下的第一款车上就是深蓝S07。 ”此外,深蓝接下来要推出的L07也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对长安汽车来说,阿维塔、深蓝与华为的合作将强化其在15万元~30万元市场的竞争优势。
多家证券公司分析师提出,随着华为智驾在主流汽车市场的推广以及特斯拉FSD入华,两家公司将推动高阶智驾新一轮消费者教育,高阶智能很可能在消费者购车行为中的权重增大,进而进一步影响汽车市场的发展与格局变化。
本文转自于 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