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说,这些年香港变了,也的确变了,但唯有危机感和务实,没变
香港的年轻人似乎并不为就业太过焦虑,但是中年人就大不一样了。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近日公布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20773名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毕业生之中,有17762名回应调查,其中有71.7%学生全职就业、16.5%继续升学。
调查还显示,在该年度毕业生之中,平均月薪最高为香港大学,约3.2万港元;紧随其后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约3.13万港元,香港教育大学约3.02万港元。
数字足以让不少中年人羡慕,因为他们近年正“接受一轮又一轮的压力测试”,焦虑不堪,忙着进修、考证和持牌。
从香港政府的统计数字就可窥见一斑。香港政府有个持续进修基金计划,有些类似社区大学或夜校,该计划向年满18岁以上的香港人,提供持续教育和培训资助。但计划也有要求,在完成出勤率和修读基金课程考试合格后,符合资格的申请人可申领合共最多25000港元资助,项目并不设有年龄上限。
在持续进修基金网站和立法会的统计数字显示,受资助人数于近年逐渐上升,由2020年前的大概每年20000宗申请,上升到最近两个财政年度,即2022/2023,以及2023/2024年度申请均超过50000宗。
与内地夜校主要提供情绪价值和丰富生活的课程不同,香港持续进修基金的课程多为短期证书课程,实用性颇强。这些课程申请简单,对申请者学历背景和工作相关性要求不高。上述数字只是参与持续进修基金课程的数字,此外香港市面还充斥其它考牌考证专业课程。
在一家贸易公司从事IT后台工作的李先生今年39岁,前不久就上了水务喉管安装证书课程,这种课程学完后,可以安装和检修水龙头和简单管道,完成40小时课程后,还可考取香港建造业议会的水喉工牌照。
李先生说,虽然现在的工作相对稳定,但上升空间不大,如果万一小孩之后到国外读书,不如趁现在接触一下水管课程,“听说水管工在外国好找工作,至少可以维持全家的日常开支”。香港持牌的水喉工资格在大多数国家都能获得承认。
水管工,电工等技术工种是不少中年男性的选择,在一家香港国企“坐办公室”的张先生,最近也加入考证队伍。
虽然内地限薪和裁员目前还没有蔓延到所有的香港国企,但作为本地人的张先生已感到危机四伏,常年在香港国企工作让他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跳槽可能性比较低,不如学门手艺,以备不时之需。”趁着工作之余,他参加了锁匠训练班。
在香港开锁是个工作灵活收入不错的工作,根据锁的种类以及开锁时间,价格收费到每个500-2000多港元不等。而且对于锁匠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议价能力都较强,而且顾客还不敢“得罪”锁匠。
香港市面有不少锁匠培训课程,比如香港锁匠学会和香港工联会进修中心联合主办的课程,会教授平日最常用的七种锁的结构和装配。完成课程及考试合格者,可申请由香港锁匠学会签发的证书。
这种课程时间并不长,只有不到20小时,费用也不到3000港元,还包括实习材料费。41岁的张先生觉得,学一门“手艺”比“坐办公室”更让他有踏实感和掌控力,而且“人生下半场”如果移民,这还是个谋生手段。
经济持续下行,令香港的中年太太也变得“不安分”起来。这些太太的另一半通常是驻港外资或中资企业的高管,但随着传统行业不景气,资本市场多年不振,外资撤出香港,中资面临降薪裁员,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和帮补家用,太太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重新回归社会。
保险牌照是最容易考的,这就导致行业近年竞争异常激烈。“有些新入行的太太们,没有底线的返佣让利,把我们原本的利润空间挤压的很小。”洪太太加入这个行业已有近十年,从没有看到如此激烈的竞争。
灵活性但又容易操作是这些太太考量的重要因素,太太们热衷考的另一证书是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证书对有内地背景的港漂太太来说简直“信手拈来”,同时对于香港本地的补习老师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因为在香港用粤语补习和用英文或普通话补习,是不同价格。就连学车师傅,用普通话教学,都比粤语教学贵上小100块钱。
因此,太太们都希望有个证书给自己增值或再就业。小迪是个染着金色头发、能说会道的中年女子,之前经济好时,在一家行业协会负责行政工作,但行业多年不景气,会员交不上会费,小迪也就没在协会做了。考虑到家里还有一个上国际学校的女儿,先生的工作也存在不确定性,小迪就在香港考取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现在做普通话和中文补习,每个小时也有300-400港元入账。
在香港繁华之地铜锣湾,有个叫银座的地下商场,顺着已经停运的扶手电梯走到地下,你会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店铺;每个人都说着普通话和蹩脚的广东话,每个人都站在店口热情地拉客——这里是美甲美睫的集散地。
四川人莲姐嫁来香港快20年,原本也是太太,儿子上了中学五年级后,她说不能闲在家里,于是考取了美甲证书。在香港,像持续进修基金也可以覆盖部分美甲课程。
此后,她就在这家地下商场租了一个不到5平方米的店铺,只摆放两张小沙发供客人之用,后来因为莲姐懂得在小红书上做营销,生意不错,再见她时已将隔壁的店铺租下来,并雇了一个助手帮忙打理美甲生意。但谁也没想到,今年港人北上消费热潮突然兴起,“香港变了。现在大家都去深圳做美甲。”莲姐感叹道,但她也准备开始学习美睫,增加业务多样性。
就像莲姐和不少人都说,这些年香港变了,也的确变了,但唯有危机感和务实,没变。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