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硅谷擅创意,中国善落地?
今年5月底,正和岛全球案例探访美西游学第11期走进旧金山与西雅图,探访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波音、星巴克、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家公司与高校。
在硅谷创新风潮的吹拂中,在与同行30多位企业家的碰撞中,我将此行的一些思考以视频形式刊出。未想这一严肃话题得到大量回应与讨论,目前在视频号上点击已近80万,此文整理自该视频内容。
8月的正和岛全球案例探访墨西哥之旅目前已启动,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将带队领衔,欢迎你的参与。
这次我和30多位中国企业家来美国参访标杆企业,斯坦福大学是我们的第一站。印象里上一次来这儿,还是遥远的9年前。
为我们授课的是斯坦福著名教授迈克尔·巴里。巴里教授是研究创新和设计思维的专家,他当初所在的IDEO曾经为乔布斯设计出全球首款个人电脑鼠标,中国的华为、腾讯、OPPO等大厂的logo也都出自这家设计机构。
巴里教授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柯柏瑞。柯教授是一位中国通,每年往返于中美之间,为中国客户与设计界带来前沿的思考与案例。他讲课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但他在课堂上抛出的一组数据和一个话题,却让我们一帮中国来的客人陷入了沉思。
据柯教授介绍,硅谷作为一个奇迹之地,有4万家公司,创造了540万工作岗位,这些公司的全球年收入总和高达2.7万亿美元。目前,全球共有9家达到过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其中5家都诞生在硅谷。硅谷的不少创新企业在中国都有对应的模仿者,比如硅谷有Twitter,中国有微博,硅谷有airbnb,中国有途家,硅谷有Uber,中国有滴滴……他发出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如此擅长执行落地而硅谷如此擅长激发创意呢?
在大家有点失落的时候,这位酷似爱因斯坦的老头儿开始公布答案。在他看来,主要有3个原因:
一是环境原因。
在硅谷,围绕斯坦福大学周围,创业者从学术研究到企业研发制造再到市场销售,基本骑着自行车就可以搞定。柏瑞曾跟戴森的创始人交流,这位英国企业家说,感觉硅谷像是200年前的曼城,人人都互相认识,随时可以找人解决问题并合作。
二是车库文化。
美国是轮子上的国家,而年轻人在车库里自由平等,无人干预,一心干事,不少伟大公司都是诞生在简陋的车库里。
三是创业生态。
一个草灌乔万物生长、各得其所的理想创业生态需要很多支柱,包括资本、人力、教育、文化等,而这些,硅谷一应俱全。
作为一位有思想的设计师,柏瑞的答案给人很多启示,但这恐怕也不是标准的或者唯一的答案。从硅谷出发,联想到此前参访的以色列、深圳等创新高地,我也很有感触。究竟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气候和土壤?我给同行企业家分享了4个观点。
其一,文化因素。
斯坦福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异曲同工,最近大火的胖东来,其宗旨是“自由与爱”;硅谷投资人吴军总结硅谷的精髓则是对人的尊重。
金字塔不是由奴隶建造起来的。只有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拥有愉悦、开放、受尊重的心态,个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才会充分激发与释放,新的思路和做法才能不断涌现。
其二,历史因素。
在创新面前,历史并不一定是正向资产,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人无法起飞。
无论是硅谷,还是“以色列硅谷”特拉维夫,或者“中国硅谷”深圳,这些创新型城市的历史都不长。恰恰是没有旧账缠身,没有太多的规矩与教条,才能轻装上阵,别开生面。
其三,地理因素。
硅谷得天独厚,有生产晶体管的绝佳气候条件,因此其电子工业一骑绝尘。而地理方面不止正向牵引,反向动力照样奏效。比如以色列,正因为严重的干旱缺水,倒逼它发展出了全球领先的滴灌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
其四,人才因素。
美国科学家1959年就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但直到2012年杰弗里·辛顿教授领衔开发的AlexNet出现,人工智能才开始按下快进键;1969年美国实现载人登月后,50年来在月球探索方面乏善可陈,直到马斯克等太空勇士出现,再次吹响美国人太空探索的号角。人类的技术、艺术与思想并不是单线条进步的,很多时候其实都在停滞与倒退,直到关键人物出现,驱动它们再次向前。
这几点关于创新的想法,你认同吗?
本文转自于 正和岛标准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