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10大关键!
作 者:张奥平 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
本文十大重点:
1. 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端,增长中枢偏低,城镇弱于农村;投资端,出口改善支撑制造业投资,地产投资仍为拖累;贸易端,出口强于进口,映射外需强于内需;
2. 当前经济主要矛盾仍为内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能力的养成速度快于有效需求的恢复速度;
3. “供强需弱”格局下,价格长期低位运行,价格低位运行不利于市场微观主体体感与预期修复;
4. 2024年上半年,民企占进出口总值“半壁江山”。民企出口7.87万亿元,增长10.7%,占出口总值的64.9%;
5. 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关键;
6. 从经济内生调节机制来看,海外已进入补库存阶段,2024年下半年出口将继续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
7. 2024年扩内需的两大工作重心为“双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与“两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8. “双新”工作中,今年拟制定、修订的129项国家标准已全部立项,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重点关注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见下文);
9.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前提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首先需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10. 下阶段需重点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月底政治局会议将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及部署下半年主要经济工作。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增长4.6%。
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端,增长中枢偏低,城镇弱于农村。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增长3.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4559亿元,增长3.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410亿元,增长4.5%;
投资端,出口改善支撑制造业投资,地产投资仍为拖累。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4%,制造业投资增长9.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1%。
贸易端,出口强于进口,映射外需强于内需。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
整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主要矛盾仍为内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能力的养成速度快于有效需求的恢复速度。
“供强需弱”格局下,价格长期低位运行。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代表下游的消费者价格CPI同比上涨0.1%,代表中上游的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下降2.1%,低于全年预期目标。价格长期低位运行不利于市场微观主体体感与预期修复。
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6月PMI录得数据为49.5%,连续2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显示当前经济仍存下行压力。
2024年一季度经济触底回升,1至3月PMI为:49.2%、49.1%、50.8%。二季度再度降至收缩区间,4至6月PMI为:50.4%、49.5%、49.5%
从全球来看,2024年中国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中国经济预计在2024年和2025年将分别增长5.0%和4.5%。与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预测相比,两年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
IMF的4月《世界经济展望》中,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值为3.2%,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1.6%升至2024年的1.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预计将从2023年的4.3%降至4.2%。
一、2024年经济平稳运行的支撑:出口改善
出口改善是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恢复的关键。如仅看私人部门中的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中国经济并非三驾马车,而是“一驾马车拉动两个轮子”。一驾马车是出口,拉动的两个轮子则是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这代表着市场活性。
其原因是,自中国入世以来,大量民营企业是外贸型企业或产业链终端产品主要面向外部需求。
从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民企占进出口总值“半壁江山”。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1.64万亿元,增长11.2%,占外贸总值的55%,比去年同期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87万亿元,增长10.7%,占出口总值的64.9%;进口3.77万亿元,增长12.3%,占进口总值的41.8%。
故出口回升是“出口—民企投资—城镇就业(民企贡献80%城镇就业)—居民收入—居民消费—民企投资”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关键。
在内需不足的环境下,代表私人部门体感的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实现回暖则更有赖于外需回升。
这也是为何市场对处于疫情第二年(2021年)的经济体感好于疫情放开第一年(2023年)的一大原因。以美元计价,2021年出口同比增长29.9%,2023年出口则同比下降4.6%。
以美元计,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3.6%,较2023年同比下降4.7%已显著改善。笔者认为,从经济内生调节机制来看,海外已进入补库存阶段,2024年下半年出口将继续对经济形成一定支撑。
二、2024年扩内需的工作重心:“双新”与“两重”
如果说出口带动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的恢复,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那么,“双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与“两重”(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则是当前政策这只“有形的手”实现扩内需稳经济的关键。
1. 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撑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
首先,“双新”工作兼具短期与长期市场机遇。
从今年3月印发的顶层方案文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来看,多项工作要求目标定制2027年,这代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未来3年的一大经济工作重心。如:
1. 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5%;
3. 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一倍,二手车交易量较2023年增长45%,废旧家电回收量较2023年增长30%等。
其次,涉及范围广。截至目前,政策体系已经构建完成,7大领域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循环利用、标准提升等4个方面行动方案已经全部出台,31个省(区、市)都印发了本地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
最后,政策力度强。《行动方案》中明确实施标准提升行动的“倒逼机制”。其中包括四大方面:加快完善能耗、排放、技术标准;强化产品技术标准提升;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供给;强化重点领域国内国际标准衔接。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已于4月10日出台《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清单形式明确了今明两年标准提升的重点领域。其中,完成制修订294项重点国家标准,有74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见下图)。目前,今年拟制定、修订的129项国家标准已全部立项,节能降碳、环保、安全、循环利用等领域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
同时,“双新”的资金支持政策同步加快落实。如: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支持设备更新以及节能降碳、回收循环利用重点项目;
2. 财政部预拨中央财政资金64.4亿元支持汽车以旧换新,下达5亿元支持老旧农机报废;
3.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正在开展项目审核推送(规模5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
4. 财政部等4部门印发通知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伴随着“双新”工作政策体系完善及各地区各部门加快落实,其将成为下半年经济扩内需的重要工作,对企业部门投资与居民部门消费形成支撑。
2.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撑政府部门基建投资
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指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是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全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
同时作出以下重点要求:
1. “两重”建设事关全局和长远,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综合效应。要统筹做好今年和未来几年的重点任务安排。今年要根据战略重要程度、急迫程度和项目成熟程度,科学做好项目筛选,争取早开工、早见效。今后几年的重大任务要与“十四五”规划落实相结合,与“十五五”发展需求相衔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 要统筹用好常规和超常规的各项政策,加强财政和货币金融工具协同配合,引导更多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
3. 要更好统筹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更大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把民间投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期消息,截至7月,2023年增发国债1.5万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实地督导检查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在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笔者认为,从工作节奏来看,因2023年国债1.5万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发行并用好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将成为下半年工作重心。具体项目将于今年三、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开工建设,逐步形成实物工作量,对下半年拉动基建投资扩内需形成有效支撑。
三、2024年供给侧创新驱动的关键:因地因时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上半年,代表新质生产力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是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8.3%、12.1%;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4.1%、17.4%。
需注意,下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前提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首先需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024年1月31日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在产业端要实现“三线并进”,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排序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排在第一位,凸显其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提出,“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广泛应用新技术,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笔者认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其具像化工作抓手便是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并以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重要方向。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具体商业机遇,读者可重点关注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明确,“新产业是指应用新技术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征,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此外,《方案》中还明确了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标准化建设目标。
八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九大未来产业包括: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因当前经济主要矛盾仍为内部有效需求不足,价格长期低位运行,笔者建议,各地区各部门应将扩大内需作为下阶段首要工作任务。
宏观政策方面,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加速落地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工作方面,落实好“双新”、“两重”及《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等相关扩内需政策措施。
同时,进一步加强扩内需增量政策储备研究,以促进民企投资与居民消费为政策资源最终落脚点,从而激活市场自发创造需求动能。
往未来看,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合理体制机制,更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月底政治局会议将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及部署下半年主要经济工作。
对于市场主体及投资者而言,唯有以后天的视角思考明天的格局,以明天的格局做出今天的决策。看清当前政策方向,用好政策资源,实然主义谋发展,才能不悲观,不迷茫,抓住长期的确定性。
*作者张奥平系经济学家、新质未来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电子商会科创产业专委会副理事长、人民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担任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及协会经济顾问:山东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特聘经济顾问;江西省数字经济企业协会特约经济学家;山东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协会特聘经济顾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商业联合会直属商会专家顾问;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经济发展顾问;济南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民营经济发展智库专家;广州市天河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顾问;龙口市科学技术局特聘专家;新乡市企业家联合会等特聘经济顾问;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越南建设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正和岛资本服务中心顾问等。获评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第一财经“青年财经思想者”。
本文转自于 正和岛标准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