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世界最好的大学还会有烦恼吗

上了世界最好的大学还会有烦恼吗

 

“爬藤”被很多中国家长和学生视作终极心愿。可是上了最好的大学之后,也还会有烦恼和压力吗?在耶鲁,心理学家陈静茹看到这些精英学生们光鲜背后的挣扎,不仅是美国学生,还包括那些站在升学游戏金字塔最顶端的耶鲁本科中国留学生,以下是她的讲述:

在耶鲁做心理咨询师之后,我开玩笑说幸亏自己当时上不了耶鲁,在这读书压力实在太大了。很多学生面临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焦虑症、抑郁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进食障碍等,是学生们最常见的情况。

压力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是学校里竞争性的氛围带来的同辈之间的压力。有一个比喻说美国许多学校的学生有“鸭子综合征”(Floating Duck Syndrome)——表面上看起来悠然自得,实际上水面以下在疯狂划水让自己不沉下去。

在耶鲁,大家展现给外人的都是光鲜亮丽,不只是学习好,社团和课外活动也参与得非常多,社交方面也游刃有余,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好像都处理得很好,而且还很轻松。实际上,很多人内部背负着非常大的压力。同学之间平时接触,如果不深入了解,就会觉得“人家怎么那么好,我怎么那么吃力”。

耶鲁的学生都特别忙,永远在规划未来和安排日程,有的学生大一刚入学不久就开始准备申请暑期实习了。预约咨询时间的时候,很多学生希望在一大早或午饭的时间段,这样可以在一天里挤进更多别的事情。学校的资源非常多,“害怕错过”对他们是最常见的心态,“闲暇”则是非常奢侈的概念。

在这种高压的、目标导向环境中,对每个人来说被看见、被理解,是困难而重要的。国内之前有过大学生 “空心病”的提法,很多大学生会感到奋斗没有意义,不知道自己每天是在干嘛,存在有什么价值。我粗浅的理解是由于价值观和评价系统过于单一,对自我和生命价值的判断就会非常窄化,进而为自己的存在状态感到迷茫。

留学生、美国大学生实际上也类似,虽然可能价值标准相对多元一些,不只以学习和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但也会有迷茫和无意义的时候。

怎么去应对这种意义感的缺失?我觉得从个人来讲,回到具体的生活和与周围的人重新建立连接是找回意义感重要的方式。意义感的缺失很多时候都不是个体的错,是整个社会的环境乃至时代导致的。

个体层面无法改变大的环境,但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重新投入到关系和生活里面,跟周围的人重新连接上。不只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也不把他人都工具性地看作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途径,而是看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去真诚地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连接,真实地感受生活,能减少孤独感,感受到被支持,并且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价值感。

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说,成长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发展些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不要仅仅崇尚单一的竞争和个人的胜利,而是拓宽“成功”的定义和通道。

很多时候,生活都是会兵荒马乱的,甚至陷入泥淖,但是人依然去努力应对,运用内在的外在的资源,甚至有时爬行的姿态不那么优雅,手脚并用,但也在努力爬出泥淖。这是我脑海中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本文转自于 三联生活周刊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