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石还在,万科会好吗?

如果王石还在,万科会好吗?

 

风暴暂时停息了下来。

4月14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与总裁祝久胜现身就近期烟台举报、万科济南公司负责人肖劲被公安机关带走、集团高管传闻被边控等多个负面消息进行了回应,让舆情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海面虽然平静下来了,但是海底翻滚的汹涌仍在积蓄。

评级下调、股债双杀、展期传闻、融资受阻、债务压顶……

作为一直以来被视为房地产的“优等生”,过去在其它房企不断上演的剧本,在万科身上复现,不由得让市场唏嘘感慨。

而这也不由得令人去思考,为何答卷一直答得好好的“三好学生”万科突然冒出这么多的负面舆情和危机?

万科能否挺过此次劫难,万科又将何去何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故事又应该如何续写?

这是我们需要去反复思考的问题和直面的挑战。

 

一、万科被举报,早有“预兆”?

事实上,烟台举报事件可以追溯到2023年8月份。

当时就有媒体报道,烟台11家企业主体联合起来,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举报信,揭发了万科在与其进行项目合作的过程中,存在未经全部股东同意,私自挪用项目公司资金的情况。

而近期烟台举报事件的全面爆发,是在双方未能谈妥后,烟台项目合作方在公众平台发布了一封举报信,对万科及其关联公司提出了一系列指控。

在信中,烟台合作方提到了万科涉嫌设立“影子”银行发放高利贷、欺瞒股东挪用项目建设资金以及以郁亮为首的高管团伙利用万科挪用资金、发放高利贷、偷税漏税、洗钱等违法经营问题。

事后在4月14日,万科管理层也做出了回应:

本次实名举报的公司主要是实控人为李军的烟台日樱集团下属公司。烟台万科与合作方李军合作开发地产项目近10年,合作7个项目。

2021年开始,受市场整体环境影响,烟台多项目销售不及预期,利润无法达到初始可研指标。为保证项目建设交付和正常运营所需资金,项目公司资金无法按烟台合作方意愿继续分配。

同时烟台合作方作为股东方,无视项目公司建设交付和正常经营所需,提出16亿元的没有合理依据的巨额诉求。

与此同时,万科还表示烟台举报方就万科挪用资金问题于2023年向烟台公安机关报案并被受理。烟台公安机关经过3个月调查取证后,于2023年11月作出决定不予立案。税务机关和烟台万科交换了初步的稽查意见,目前税务机关没有认定烟台万科有偷逃税款之主观故意。

而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官方机构对此事下一个结论。

其实,比起烟台举报事件,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万科就与唐山一个项目合作股东反目,被小股东愤怒举报。

在2021年,就有自媒体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里进行概述:

2018年,唐山万科拿下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并引入当地一家房地产公司作为合作方,共同承担收益与成本风险。

这是万科一贯的合作开发模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项目前期需要12余亿资金,唐山万科与小股东约定,我出1亿,剩下的11亿以你的名义出。但又不需要你实际出钱,我安排一个第三方公司贷款给你,利率11.27%,但有一个条件,你的执照、公章、网银等需要押在我这儿。

小股东同意了。并根据小股东内部人士透露:在签订《借款合同》后,两笔共11亿资金打入小股东账户,之后又立刻转入项目公司。

该合同期限为一年,具有过桥性质,但到期后,并未见偿还本金,也未终止合同,小股东账户持续向该公司支付利息。当小股东反应过来试图终止这一借贷关系,并要回自己公章与网银时,遭到了万科方的拒绝。双方最终反目,对簿公堂。

也正是这种类似的操作,所以万科才被人举报称设立影子银行。但事实上这个事情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范围。

一方面,中国大部分房企自创立之初,就沿袭着“高周转、高负债、高利润”的模式,且很多企业到现在也未从这一模式中挣脱出来;

另一方面,自2016年国家提出“房住不炒”后,调控持续加码,形成了三道红线、银行贷款集中度限制、土地集中供应的管控格局,包括对房地产交易流通环节的限制。

而这两相冲突之下,所谓“影子银行”的出现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什么是“影子银行”?《置身事内》对“影子银行”有过一个较为清晰的阐述:

所谓“影子银行”,就是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却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不受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
银行是金融体系核心,规模大,杠杆高,又涉及千家万户的储蓄,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受严格监管。若某房地产企业愿意用10%的利息借钱,银行想借,但我国严格限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怎么办?
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在这笔“银信合作”业务中,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所以这笔“表外业务”就绕开了对银行的监管,是一种“影子银行”业务。
有借钱需求的公司很多,愿意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也很多,所以‘影子银行‘风生水起。

在过去,房地产处于在一个上行的市场中,风险在增量市场的高收益中被隐藏,利益各方各取所需。但是在近两年房地产处于下行周期的情况下,万科的这种模式背后的风险就开始显露了。

一位业内人士也曾对唐山万科事件评论:“在北方,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一级资源掌握在当地小股东手里,但是他们没有钱,上市公司不能超投,一级项目又风险太大,给第三方融资担保,合作方承债,开发商操盘。

在市场上行时,小股东以小博大空手套白狼;但市场下行时,超额干股收益不足以覆盖利息,小股东无力承担,在协商不成后抓住第三方背景跳了出来。

问题也就在于这,如果第三方壳公司没有万科控制,资方又怎么敢配资?”

事实上,现实世界没有黑白分明的“市场”分界线,有的只是利益关系环环相扣的各种组合。

正如《置身事内》一书中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所分析的:

“房价连着地价,地价连着财政,财政连着基础设施,于是经济增长、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但是)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

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轨道,它的发展一定会遭遇挫折,并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危机。

同样的,如果房地产的发展,脱离了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人民大众的需求,成为了一个愈发纯粹的金融数字游戏,那么也将如莎士比亚所写的那样:

这残暴的欢愉,必将以残暴结束。

 

二、如果王石还在,万科会更好吗?

截至4月19日收盘,万科A最新市值约为799.4亿元,相当于一夜回到了2015年了。

今天的万科,不由地会让人怀念起王石还在的日子。

而在这一系列舆情发生后,还有人在网上追问道:

如果王石没有离开万科,万科会走得更稳健吗?

 

事实上,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先回答,王石给万科留下了什么?

时间回到2017年的夏天,宝万之争终是落下帷幕,与此同时,一手创办万科的灵魂人物王石也就此转身离去,将接力棒交给了以郁亮为核心的团队。

从1984年到2017年,30多年的时间里,王石先是带领万科从一家缺乏长期战略规划、混乱无序的多元化经营企业转向房地产方向,砍掉了其它赚钱的业务,在战略层面不断聚焦与瘦身。

而在房地产发展最为暴利的时候,王石又提出了高于25%的利润不赚,万科要的是长远发展。

在这种专业化战略的定位和定力下,加上整个房地产行业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王石开创了万科的“黄金时代”。

但这些还不是王石让万科最区别与其它房企的地方。

在1988年进行股份制改革,王石放弃了自己本可以获得的40%股份,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万科在现代企业制度上的创新,才是王石留给万科的最宝贵的财富。

有人评价到,从王石放弃企业控制权的那一刻起,选择了相信职业经理人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价值,就完成了中国企业的成年礼——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真正分离。

通过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迭代和管理的规范化,万科在当时房地产野蛮生长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实现了从草台班子到“正规军”的蜕变。万科发布的职业经历素质模型一度成为了行业模仿的风向标。

王石在不同场合都曾说过一句话:

“万科不是我的儿子,我所努力的是为万科打造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制度和团队是万科最有价值的地方,离开了我它照样可以健康发展,这才是我的成功。”

事实上也正如王石所说的,哪怕是到了现在,房地产“黑铁时代”的到来,万科依旧被外界冠以“优等生”的名义。

这些都是现代化制度带来的积极的一面,但是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王石带领着万科成为房地产标杆性企业的同时,也注定要承担新的风险。

无论是1994年的君万之争,还是2015年开始的宝万之争,都是这种风险的结果。

尽管王石带着万科管理层先后击退了“门口的野蛮人”,其中宝万之争更是中国商业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金额规模最大、牵涉面最广的一场资本博弈战争。

但这不代表万科在公司治理的维度上就高枕无忧,顺风顺水了。

“门口的野蛮人”是出自于华尔街私募巨头KKR如何通过杠杆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故事。

与之相对的,华尔街还有一个“屋内聪明人”的概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然,为此还有一部名为《屋内聪明人》的记录片专门讲述了安然内部人如何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把公司搞垮、卷走资金的故事。

王石为万科打造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是君万之争、宝万之争的发生都从侧面反映了万科在股东结构上存在问题。

而随着在宝万之争落下帷幕,华润、宝能以及恒大等一系列大股东退出后,在只有深铁这一家国企作为大股东的情况下,事实上,来自于股东(董事会)层面与管理层面之间能否形成有效的制衡博弈更是值得商榷的。

在博弈失衡的背后,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由深铁这个最大的股东强势主导万科的发展战略;第二种,万科管理层反过来掌握董事会,股东很难对管理会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

王石曾直言:“万科文化在股权之争中扮演了中流砥柱作用。作为万科创始人,我坚守的就是万科的文化,包括透明、制度规范、承担社会责任。”

但是王石为万科建立的文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也是有待商榷的。

为王石写过人物传记的作家周桦曾在宝万之争,王石受到诸多非议提出辞职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王石离了万科当然还有很多事可以做,但万科呢,这家一直坚持美好的公司,失去了王石,断了自己的文化基因,它还是我们心目中的万科吗?

在当下来看,“今天的万科还是曾经人们心目中的那个万科吗”依旧是一个十分值得追问的问题。

那么,之前那个还未回答问题来了,如果王石还在,万科会变得更好吗?

 

三、万科的问题,不仅是万科的问题

事实上,必须要承认的一点,资本是逐利的,这种逐利性会导致其不可避免地陷入短视,但是一个优秀的、伟大的企业家却能克服这种短视,不为资本所噬,从而实现真正的长期主义。

王石不说是人类商业史中最伟大的那一批企业家,但还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企业家之一的。

作为有着万科创始人、职业经理人以及小股东三合一的身份,王石在万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另外,王石对待财富本身具有高度的克制性,作为一个有机会成为中国首富的人,却从未在福布斯、胡润等富豪榜上出现过也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者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王石还掌舵万科,至少能够让万科这艘大船在驶入惊涛骇浪的过程中,在公司内部管理的角度实现更加透明化、规范化。

但是,万科或者说大部分房企面临的“三高”问题,在王石还在的时候已经有苗头了。

在2014年万科的有息负债只有690亿,2015年增加了105亿,达到795亿,2016年大幅增加494亿至1289亿,增幅高达62%,2017年继续增长48%至1906亿,三年时间增长了176%。

如果王石还在,万科的“三高”模式也很难说是不是可以避免的,但能肯定的一点是,万科的情况应该不会比现在更差。

并且,更值得思考的是,房地产行业发展到了今天这一局面,万科面临的问题,其实也不仅仅是万科的问题了,这是所有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上下游供应链,乃至政府、金融机构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这是时代的大考。

在《置身事内》中,作者兰小欢分析到:

“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

由此产生的能量不亚于科技进步,支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

但是正如所有的科技革命红利最后将消失,土地财政的红利也是如此,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对万科以及所有的房企来说,持续的政策支持,以及更为宏大的经济复苏,或许是企业转危为安的前提。

但是站在企业角度看,也不能直接躺平,纯指望救济了,在越是危难的时候,越是需要向内求,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把自身的安危寄托于外界的希望永远是最下策之举。

而对于相关监管部门与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厘清整个房地产的脉络,在千里伏脉中抽丝剥茧,找到其中的草蛇灰线,实现“拆雷”、软着陆的同时,需要总结反思的地方也有很多。

最后,还是需要祝福万科,以及所有房企能顺利挺过难关,成功解决保交楼、去杠杆、化债务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事关企业的生死问题,也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喊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经典绝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今天,这一理想已经部分照进了现实,大部分人无论购买还是租赁,基本上都能有个住处。但是我们随之面临的新问题也有很多,如何住得更好,住得更加幸福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挑战。

我们无法逃避,我们只能直面,我们必须直面。

 

 

本文转自于  正和岛标准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