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没能预判行业变化,而比亚迪踩准了节奏
2024年1月,吉利汽车( 00175.HK )单月销售21.3万辆,以1.2万辆优势超越比亚迪( 002594.SZ )。一个月的领先并不能左右全年,但对被比亚迪压制两年的吉利汽车来说,结果仍然值得庆贺。
吉利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民营车企的代表。创始人李书福曾经为了获得造车资质四处奔走,急切的时候,他甚至向主管领导呼吁“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创业初期,吉利汽车与其他中国车企一样,靠低质低价进入市场,抓住一切机会艰难向上突破。
2010年8月,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乘用车公司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把吉利汽车推到转折点。借助后续技术合作,吉利汽车重塑产品研发和品牌体系,从2015年左右发起一轮新产品攻势。2017年吉利汽车问鼎国内本土汽车品牌销冠,龙头地位一直维持到2022年。
比亚迪业绩爆发出乎吉利和行业预料。2020年时,比亚迪乘用车的销量只有42.7万辆,不到吉利汽车同期的三分之一。2021年至2023年,比亚迪销量猛增,分别为74万、186.9万和302.4万辆。2022年,比亚迪夺走本土品牌销量冠军。2023年,双方差距进一步加大,且比亚迪销量超越了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总和。
比亚迪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市场机会。2022年4月,它甚至官宣停产燃油车。比亚迪的燃油车业务本就算不上成功,吉利汽车无法如此决绝情有可原,但未能跟上电动化转型节奏无疑是重大战略失误。
早在2015年,吉利汽车就提出“蓝色行动计划”,宣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90%,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到35%。2020年收官时,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有5.2%。随后在比亚迪狂飙突进的三年里,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还达不到行业平均水平。
在新技术路线方面,吉利汽车也出现判断偏差。中国政府定义的“新能源汽车”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纯电动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这三种技术路线之外,丰田汽车等巨头着力发展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吉利汽车也看重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蓝色行动计划”提到的新能源汽车就包含油电混合动力产品。
吉利汽车内部人士告诉财新,他们原来认为,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不依赖充电设施、成本优势明显,随着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按计划在2020年底退出,油电混合动力产品会迎来市场机会。
然而事与愿违,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冲击,主管部门决定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持续至2027年。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不在上述鼓励政策覆盖范围。
吉利汽车迅速调整,在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两个方向奋起直追,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8.9%。但从体量和增速来看,比亚迪风头正劲,短期内,吉利汽车很难抗衡。
在2021年2月举行的内部会议上,李书福承认“蓝色行动计划”没有如期实现,但他当时把原因归结为外部时机还未成熟。在这次会议前,他已先后卸任吉利控股集团CEO以及多家集团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书福称,这是为了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要系于一身。
近几年,李书福逐渐淡出日常经营,长城汽车( 601633.SH )董事长魏建军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分别比李书福小一岁和三岁,他们依然活跃在前线。李书福曾经被称作“汽车疯子”,他的兴趣似乎转移到了资本领域。
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投资的多家企业接连上市,暂时还没有上市的,也都有相关计划。2024年2月23日,路特斯(Lotus)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在美国挂牌交易。这是李书福收获的又一个上市公司。除了汽车产业链,吉利控股集团投资版图还要大得多,涉及低轨卫星、手机、飞行汽车、出行、金融等多个领域。
2024年1月29日,吉利控股集团提出,要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汽车”。在整车企业品牌数量方面,吉利和大众汽车集团确实较为相似,吉利控股集团现在已有多达11个品牌。但形似不代表神似,吉利控股集团要成为大众汽车,还要跨过众多障碍和挑战。
吉利汽车电动化转型相对缓慢,原因与大众汽车集团有相似之处。这类传统车企原本以燃油车为基本盘,并不愿意轻易放弃经过多年打拼才积累的“家底”。
2014年至2016年,众多造车新势力入场。当时新能源汽车刚刚崭露头角,销量主要依靠补贴拉动。与很多大型车企一样,吉利汽车选择了观望。更重要的是,吉利刚尝到收购沃尔沃汽车的甜头,燃油车业务蒸蒸日上。那是李书福投身汽车行业以来,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吉利汽车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2001年正式拿到资质时,国内家庭轿车市场刚刚起步,产品供应少,价格昂贵。比如桑塔纳车型,售价在11万元以上,高配版本接近20万元。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7000元。吉利要想打开突破口,惟一拿得出手的是“价格牌”。
“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当年李书福在回应造车规划时,语惊四座。不少人嘲笑李书福不懂汽车,但低价策略取得了成功。“豪情”是吉利第一款车型,上市价格仅为5.8万元,后来甚至降至2.99万元,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低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本土企业没有汽车技术积累,包括吉利在内,产品大多是“逆向开发”——选定对标车型拆解,从零部件到车身,降低标准模仿开发。在这种模式下,车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产品质量差,小毛病不断。
吉利汽车也深受低质低价形象之苦。2007年,吉利汽车发布《宁波宣言》,谋求技术和品牌向上战略转型。这么宏伟的目标很难在一朝一夕间完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众多跨国车企遭遇经营困难,福特汽车着手出售多个收购而来的汽车品牌,瑞典品牌沃尔沃就在其中。机遇摆在了李书福面前。
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最终落槌,成交价为18亿美元。同年,吉利汽车总营业收入仅有2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不足14亿元。这笔交易堪称“蛇吞象”。
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余宁告诉财新,沃尔沃汽车给吉利控股集团带来的变化可谓“脱胎换骨”。2014年至2018年,余宁曾在吉利控股集团任副总裁,当时负责集团与沃尔沃对接协调工作。
余宁称,沃尔沃汽车为吉利树立了一个可以全面对标的模型,包括组织架构、产品开发流程,“甚至高管工资标准也进行了调整”。他认为,这些无形影响至关重要。
2011年,吉利汽车挖来沃尔沃设计副总裁彼得·霍布里(Peter Horbury),重塑产品设计风格。2013年,吉利汽车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欧洲研发中心启动运营。2016年,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联合推出中级车模块化架构CMA。吉利以此为基础推出新品牌“领克”。
“吉利汽车在与沃尔沃联合开发过程中锻炼出产品研发队伍,也真正搞明白了汽车产品开发是怎么回事。”余宁评价说。默默蓄力数年,吉利汽车在2017年夺得中国本土车企销量第一。
登顶之后,吉利汽车首次提出对标大众汽车集团。其中,沃尔沃品牌向奥迪看齐,领克与大众品牌正面竞争,吉利母品牌主攻定位稍低的斯柯达、西雅特。
为了像大众汽车集团一样在全球布局,吉利控股集团频频出手。2017年10月,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股份,同时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同年底,吉利控股集团入股商用车企业沃尔沃集团,持有其8.2%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2018年2月,吉利控股集团买入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收购沃尔沃为李书福打开了思路,他试图通过“买买买”加速全球化进程。吉利控股集团收购入股的都是老牌车企。至少在当时,李书福并不认为智能电动化会对行业造成破坏性影响。
到2020年,一切都变了。电动汽车先行者特斯拉(NASDAQ:TSLA)创造了2003年成立以来第一个完整盈利年份。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助推新能源汽车发展。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各国发布经济刺激政策,间接向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资金。
在汽车行业拐点时刻到来之际,吉利汽车“蓝色行动计划”宣告失败,而比亚迪踏准了节奏,迈上了销量暴增跳板。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认为,比亚迪是传统车企中的特例,“它本来就是造电池出身,电池又是电动汽车大头,比亚迪就像是打了一口深井,正好打在泉眼上”。吉利和大多数传统车企一样,都没能预判行业变化。
刚刚进入汽车行业时,李书福以敢言著称。2001年,作为一名“造车新兵”,他在行业论坛上预言,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一定会倒闭;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期间,他形容“就像是一个农村小伙子追求世界级明星”。
在吉利发展关键时刻,李书福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争取机会。近几年,他逐渐转向幕后。2021年2月,吉利控股集团提出新版“蓝色行动计划”,李书福急流勇退,把吉利控股集团CEO、法定代表人等重要职位交给了负责操盘吉利控股集团多起收购的李东辉。同年3月,淦家阅出任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CEO,当时他只有40岁。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吉利控股集团旗下重要主体,负责经营吉利汽车、领克汽车、睿蓝汽车和宝腾汽车。
一名熟悉吉利控股集团的人士告诉财新,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对创始人和大股东的要求不一样,李书福越来越少公开露面,但他只是隐身,并没有淡出,始终扮演着吉利控股集团的“掌舵人”。
2021年重新明确转型战略后,吉利控股集团迅速摆开阵势。新版“蓝色行动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正面参与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另一部分是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包括油电混合动力、插电和增程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小排量节能汽车,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目标占比达到90%。
2021年3月,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下称“极氪”)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极氪主攻纯电动车型。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其在国内的主要运营实体。
近年来,多家传统车企为了建立适应行业转型的机制,摆脱历史束缚,模仿造车新势力架构,在母公司之外成立新的电动汽车公司。例如广汽集团( 601238.SH )成立广汽埃安、上汽集团( 600104.SH )成立智己汽车、长安汽车( 000625.SZ )成立阿维塔和深蓝汽车等。在这些企业中,极氪销量表现不俗,产品平均售价也在30万元以上。
截至2024年1月末,极氪累计销售汽车20.9万辆。2024年极氪销量目标是23万辆,超过前几年销量总和。2023年11月,极氪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计划发行美国存托凭证,在纽交所上市。如果一切顺利,极氪将是继“蔚小理”之后第四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初创电动车企。
王传福是最值得李书福研究的对象之一。比亚迪能够依靠新能源汽车夺魁,其中一个主要支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2023年销量中,比亚迪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大约各占一半。
吉利控股集团也开始双线作战。2021年6月,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更名为极光湾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该公司发布混合动力技术品牌“雷神动力”。
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技术加持下,领克品牌和吉利母品牌启动新能源全面转型。2023年9月,领克08超级增程混动车型上市。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林杰称,这是领克品牌全系电动化的开始,今后领克将停止纯燃油车型研发。他同时担任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2022年,在新能源汽车突飞猛进时,领克销量同比下滑18%。2023年,领克品牌销量恢复增长。林杰称,2024年,领克品牌还将有数款混动车型和纯电动车型上市。
林杰告诉财新,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梳理了旗下各品牌区隔。极氪聚焦高端纯电动汽车市场,领克车型将集中在20万至30万元区间。
吉利母品牌着眼于20万元以下市场。除了原有燃油车型,2023年2月,吉利又另外推出新能源品牌“吉利银河”。和领克一样,银河品牌也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两条腿走路。2023年,银河品牌实现销量8.3万辆。2024年1月5日,淦家阅称,未来两年,银河品牌将陆续发布七款新车型,参与主流市场竞争。
李书福的野心不止于此。近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或入股达成合作的车企,密集推出新车型。
例如脱胎于沃尔沃汽车的极星(Polestar),一直专注高端电动车产品,吉利控股集团目前是极星大股东。吉利控股集团和戴姆勒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生产smart品牌电动车型。路特斯也发布了纯电动跑车。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现已更名为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ondon Electric Vehicle Company,LEVC),分别在英国和中国设有工厂。吉利控股集团还帮助百度造车,双方联合推出“极越”品牌。吉利控股集团同时涉足新能源商用车和皮卡。
夺回本土品牌销量冠军应当是李书福的目标之一。但比亚迪不会原地等待。2月19日,比亚迪宣布“秦”插电混动和纯电动车型荣耀版上市,相比2023年的冠军版,新产品降价2万元。业界猜测,比亚迪系列车型将依次推出荣耀版,重演2023年冠军版路数,血洗各细分市场。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规模效应,掌握了市场定价权。吉利等车企只能被迫跟进。2月20日,吉利帝豪车型插电混动版宣布降价2万元,银河新车型终端售价也下调近1万元。
比亚迪在母品牌之下推出王朝网和海洋网两大类别产品线,全面覆盖从5万元至30万元价格区间。近两年,比亚迪多品牌路线迅速扩张,先后孵化出“方程豹”“仰望”等,售价上探至百万元级别。
相较之下,吉利控股集团各品牌太过分散,没有足够强势的单一品牌或车型与比亚迪竞争。李东辉可能意识到了问题。2024年1月底,他在提出对标大众汽车集团口号时称,吉利要考虑如何在众多品牌之间实现协同作用。
比亚迪的多品牌战略基于母品牌支撑,而吉利控股集团品牌出身背景各异,股权结构也不尽相同,协同难度大得多。
2023年8月,沃尔沃汽车中国曾出现一场“人事地震”。沃尔沃汽车先是宣布大中华区总裁钦培吉将离职,“寻求外部发展”,继任者为日本公司总经理Martin Persson,他将直接向沃尔沃汽车总部首席商务官汇报。这意味着,沃尔沃汽车亚太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袁小林被“架空”。
袁小林在2009年加入吉利控股集团,任并购总监,深度参与收购沃尔沃汽车。收购完成后,袁小林开始在沃尔沃汽车担任职务。在外界看来,袁小林代表的是吉利控股集团,上述人事变动削弱他的权力范围,可能是沃尔沃汽车瑞典总部与吉利控股集团出现了矛盾。
数日后,这则人事变动又出现新版本:钦培吉离开沃尔沃汽车,转而加盟吉利汽车。钦培吉继任者Martin Persson仍向袁小林汇报,袁小林直接汇报对象为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Jim Rowan。
袁小林在随后的媒体沟通会上称,沃尔沃汽车已在瑞典上市,但吉利控股集团仍是绝对大股东,不存在“中瑞双方,我们只有一方”,更不是外界传言的“夺权”。他没有明确解释上述人事变动乌龙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当前汽车行业处于剧烈转型期,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又呈现出较大差异,企业运营区域不同,信息沟通难度陡增。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十余年,内部尚且有沟通不顺畅之处,协同其他持股比例不高的企业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精力。
2023年以来,吉利控股集团开始减持部分投资企业股份,似有调整收缩之意。
2023年11月,吉利控股集团宣布,计划出售1亿股沃尔沃汽车股份,交易完成后,吉利控股集团持股比例将从82%降至78.7%。吉利控股集团称,减持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更多子品牌发展。2024年1月,沃尔沃集团称,吉利控股集团计划减持该公司股票,持股比例将从8.2%降至6.8%。吉利控股集团没有披露更多信息。
留给吉利控股集团调整适应的时间可能并不太多。中国市场上一轮新车销售高峰出现在2015年至2018年,之后新车销量连跌三年。按照汽车更新周期推算,这部分消费者到了大规模换车节点。
易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丽君列举数据称,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不再是由首次购车用户主导,市场需求以增购、换购为主,这部分消费群体占比达七成。能否在未来几年抓住这批消费者,决定着车企生死命运。
周丽君认为,比亚迪的崛起正是从合资车企手中抢走了增、换购客户,其他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品牌同样如此。比如,理想汽车(NASDAQ:LI)的产品精准满足家庭用户需求,在造车新势力角逐中脱颖而出。
吉利控股集团若要胜出,需要在战略上复刻比亚迪和理想的思路。“首先要留住自身销量高峰期的老客户,其次继续争夺合资品牌换购消费者。”周丽君说。他认为,李书福的精力更多在汽车业务之外,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不够清晰。
不愿具名的行业观察人士不赞同上述观点。他指出,李书福做的事经常让很多人看不懂,但不能据此否认其前瞻性。此外,汽车行业竞争焦点正在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吉利控股集团当务之急是加快相关布局。李书福收购手机企业魅族、组建汽车操作系统和芯片企业亿咖通,正是为了响应上述趋势。
企业决策是否正确只能由市场检验。到2024年结束时,李书福可以重新检视,吉利和比亚迪的差距是缩小了,还是扩大了。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