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业风口,挤满了00后

AI创业风口,挤满了00后

 

00后创业者正成为AI赛道的主力军,
AI生成图像、数字人、虚拟声音……
他们在每一个不同的方向上,
施展自己的想象力。
一条和3位在AI行业创业的00后聊了聊,
他们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
从小在互联网的浸润下长大,
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好学生”,

因为爱玩,最终找到了热爱的方向。

他们从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如何走上创业这条路?

AI又带着他们走向了哪个方向?

 

青柑 00年 Base北京、上海

上海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专业

创业方向:AIGC(AI生成图像)

走向创业这条路对我来说其实非常合理,甚至似乎我不去创业,大家都会觉得奇怪。
从初中开始我就经常跟周围的朋友讲,我现在想做一个什么事情,这是一个big dream,以后我们在哪里相见,你们都来找我一起做,我很喜欢用这样的句式跟人说话。

 

我觉得目前我们团队在做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致力于拓宽人类想象力边界的事情,我们想要做最有审美的AI生成图像。2021年底,我们就在做了,当时还没有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这类产品和模型。

我从小就对自己去表达、去影响他人有一种执念,所以遇到不够好玩的游戏,我就想自己去做一些符合心理预期的游戏,于是就去研究做游戏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
游戏其实包括三个元素嘛,美术、策划和编程,学美术可以搞原画设计,学计算机就可以搞编程,甚至我以前也为了了解游戏策划做过编剧相关的工作。
从幼儿园开始我就一直在学美术,一开始只是当作兴趣,后来高中也参加过联考,我当时去美术联考集训的基地看了一圈,发现可能一直只做纯艺术类的工作,并不完全是我想要的,我想做的还是比单纯画画要多。
除了学美术以外,我还学了数学竞赛,最终还是觉得对数学更感兴趣,所以选择了文化课。

 

我是通过提前批招生进的上科大信息学院。我们学校还挺神奇的,它和传统的大学差别比较大,每年可能就只招400个左右学生。

大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自己申请场地做工作室,在任何时候你需要创业上的帮助都可以随时敲开教授的门,甚至BP(Business Proposal,商业计划书)都可以找教授来帮你改。在主修计算机科学的同时我还辅修了创业与管理,所以其实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在学习如何做一个产品了。

我的性格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好学生,如果按部就班地去传统院校读书不会那么适应,反而更喜欢创新性的院校。

我也在大厂实习过,也进实验室了解过,但我不是很喜欢被人管,还是比较想自己做事情。

 

其实所有人都有表达的欲望和充分的想象力,但只是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AI生成图像技术,就是去帮助大家实现自己的想法。

AI行业根本上有点像是把算力打包卖出去,就好比是某种咖啡豆,我们这些模型把它包装成不同类型的咖啡,不管是拿铁还是美式,如果你包装得更好,或者咖啡做得更好喝,用户就可以翻很多倍去买你的咖啡,我们赚的就是咖啡豆和咖啡之间的钱。

最早使用Tiamat的人可能大部分都是因为新奇,现在我们的很多用户是自媒体从业者,或者平面设计、UI设计、艺术等相关行业的人,他们会把生成的图片用到自己实际的工作场景中。

我们团队很年轻,也很卷,大概有20人左右,几乎每天都会有对方向或是对新的AI内容的开放讨论。产研那边的小伙伴对AI的新技术都非常敏感,他们经常会相互比赛,看谁先给我发最新的消息。

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着把这件事做成。但做公司和只做一件事很不一样,做一件事只需要关注事情本身,做公司就要关注公司的结构、人员团队,还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会踩很多坑。

但创业对我来说其实很像打游戏。虽然本身很困难,但就像游戏一样,你总会遇到一些关卡,你总是需要像卡牌类游戏一样去排兵布阵、调动资源,然后不停地更迭。

只要把世界当作一个巨大的游戏,你就会觉得怎样都可以享受它。

April 00年 Base北京、杭州

北京大学 计算机专业

创业方向:元宇宙虚拟人

有很多人会觉得你得先去上班,积累一些经验再出来创业,但我觉得我要是上个两年班再出来,元宇宙AI行业的机会都已经被别人占满了,现在看来也确实是这样。

在大学里最开始我做过社区类的app,社区里每个人的名片都是平面的图文,但我们就想如果能有一个立体的数字形象,它的互动性、表达性都会强很多。

大学我的研究方向是新媒体视觉和图形学,毕业时我们就开始做虚拟人和3D这个方向。

简单来说,我们通过AI和3D这些前沿技术,让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变成具象的3D模型,而这些生成的模型都可以3D打印出来,做成IP文创衍生品。

比如最近我们和SNH48的许杨玉琢一起做了她的Q版手办,在她们公演的冷餐会上把这些手办送给粉丝。当时我也去了现场,很多粉丝对这个东西都是很有感情的,她们会跟我说特别想要某个款式。

现在很多动画影视、文创行业也会需要把他们的IP形象做成3D的数字角色,然后再去拓展这个数字角色的AR(增强现实)互动场景,或者是一些实体的衍生品。

其实决定创业跟我小时候学竞赛的心态很像。

我在长沙读高中,从高一就开始参加信息竞赛了。我觉得算法编程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同一个题目可以有非常多不同的解法,不像高考可能都是有正确答案的。这个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对思维的挑战都很吸引我。

当时如果让我每天在教室里上课,我可能确实会一直走神,但你让我自己去搞竞赛,我可以每天都学到12点。

我父母对我也比较包容,因为选择竞赛之后,我就不太去上高考的文化课,通常来说肯定也是不行的,但当时我父亲就去跟班主任说,他觉得我可以不用去上,后果他来承担。

我本身对于常规学习不是非常有兴趣,也完全不是那种从小就是好学生的人。我一直比较喜欢绘画、设计和互联网内容,初中开始我就在混迹微博贴吧,做过贴吧吧主、KOL博主,当时就会做一些美工设计和内容运营。

 

我之前也有在阿里、字节、谷歌之类的大厂实习过,大厂工作和创业的差别还挺大的。因为在大厂负责的都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技术或算法的模块,是在很多的规则和流程之下的,但创业完全是创造一些新的事情。

创业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端到端和全链路,我要面对的不只是这一项技术,还有运营、市场这些,我要想怎么把技术落地。

不管是服装还是潮玩,我们现在通过AI一天就可以把创意转换成一个模型和实物。传统的产品要先要设计出来,然后研发、打样、开模、做大货,耗费很多时间,而且是批量生产,但我们做的作品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想让大家都能有创作IP的能力,普通人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就可以生成一个自己的Q版形象,同人爱好者上传自己的创作,就可以把手绘图变成3D形象,也可以把它变成实体,花并不高的价格就买到一个自己做的3D打印产品。

有了数字人之后,肯定得有服装配饰,就像人需要服装一样。我们把服装的版型和材质都数字化,即使是没有实物的衣服,你也可以看到它和你真人合成的AR效果。

大部分人第一次看到我可能不会觉得我是搞技术的,但也因此有时候跟人聊合作,他们对我一般不会有什么防备心。很多年龄比我大的前辈反而很想跟年轻人聊,会觉得跟我聊完之后,自己也变年轻了。

我是一个纯内生型的人,我一直想要去创造一种结合技术和艺术,又能直接和用户交互的东西。即便没有做这件事,我可能也在自己画画,或者做3D模型艺术。一开始我只是想先把事情做起来,没有去想很多复杂的路径规划、风险分析什么的。

 

大家常常提到“内卷”这个词,但我会觉得在一个已有的体系中内卷获得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这和你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是不太能相比的。

 

凌天格 00年 Base上海
卡内基梅隆大学
计算机科学专业,辅修计算机金融

创业方向:虚拟声音引擎

在和你通话的过程中,我可以实时地把我的声音变成温柔女声,或是邓紫棋,甚至原神里的角色派蒙。
这就是我们团队现在在做的事。它叫虚拟声音引擎,在你说话的同时,别人听到的就是变声之后的声音,但又保留你说话时原始的情感、语气和抑扬顿挫。

 

一直以来,创业好像本身就是我该做的事。因为从小受到一些身边创业的长辈们耳濡目染,很早我就想自己做产品、做公司,只是不确定什么时候开始。

从小到大,身边一直有很多家人、同学、朋友支持我。
小时候我可能是所有同学中家里最支持打游戏的。比如高中的时候,同学之间会组织五排或者5V5的比赛,我家就会主办这样的活动,朋友们就都涌到我家来打游戏。
一般家长肯定也都会很反对孩子玩游戏玩到很晚,但是我爸之前也做游戏,所以他不仅支持,还会带着我打,初中有一次我们俩一起玩一个主机游戏,玩到一半的时候我想睡觉了,他说那怎么行,你睡了你队友怎么办?必须要打完才行。
我在长沙读到初中,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来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读了高中,当时上国际学校就已经想好要走出国这条路了。后来也考上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所以可以看得出来,不论是家庭还是学习,我都算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了。

 

而在我眼里创业其实是一个可以很好地把你的幸运最大化、延续你的幸运的方式。我相信幸运守恒,如果因为幸运,你就摆烂,那你之后的人生只会越来越差。

我最早开始创业是大二的时候,当时因为疫情回到国内上网课,压力没有那么大,有了一些空闲时间。
其实我做的事一直跟我喜欢玩的东西有关系。比如最开始我们做线上剧本杀,也是因为我自己比较爱玩剧本杀。但当时所有线上剧本杀都不太能满足我的需求,它们都会重新写本,把原有的线下剧本变得很简单,也没有真人DM(Dungeon Master,剧本杀主持人),更像是一种匹配社交的游戏。
但是喜欢剧本杀的人渴望的是那种非常强的情感共鸣,很多时候在线下能玩哭了或者玩到吵架了,才说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体验。所以我们当时找了一批真人声优来做线上DM,想把线下的剧本杀完整地搬到线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声优的声音资源,而剧本杀也是一件非常需要通过声音来沟通的游戏,如果大家可以用符合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声音来说话,把声音和场景结合起来,就会更沉浸。所以走向AI领域的声音赛道某种程度上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和游戏里角色可以买的皮肤一样,在你说话的同时别人听到的就是穿上“声音皮肤”变声之后的声音。
我也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更多一手的需求。很多人可能觉得用虚拟的声音或者角色的声音来说话不见得是一个很共识的需求,但我小时候打游戏就有很多次因为年纪小、声音太幼稚,别人就不带我玩,我小时候就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技术能让我的声音更成熟。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偏见,比如说听到你是小学生就觉得你坑,遇到女生就觉得你玩得菜。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玩家或者主播,会因为口音不好听而不自信,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声音实时变成标准普通话。
我们是想通过AI来增强人,让人有更强的能力来工作、来玩。我们的愿景就是要实现声音的自由,人人都可以拥有完美好听的声音。
我们现在也在做一种实时的口音消除器,它可以把中式英语、日式英语变成地道的英音美音。大部分日本玩家玩的是亚服,他们在玩游戏的时候难免会碰到各个国家的人,但很多时候别人听不懂日本的英语,我们就发现他们需要消除口音。不仅在游戏上,还有比如跨国销售、客服或者是跨国会议,都会有这种需求。
打游戏也让我交了很多朋友,很多同学大学去到不同的城市、国家,但因为一起打游戏,所以一直都是很好的朋友,而且现在我的很多联创、员工都是跟我一起打游戏的朋友。

 

现在我们团队在上海,有36人,平均年龄差不多在96、97年的样子。

我们一般会自称自己是非常有少年感的技术创新团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我们公司在张江,装修的时候,不同团队的墙纸颜色就设计成了不一样的颜色,技术团队的墙是绿色的,因为绿色代表没有bug,红了就报错了。而运营团队和会议室就会是比较亮的黄色,代表着更活跃的思想碰撞。

我们一线员工完全可以做独立决策,产品经理如果觉得这个东西怎么样好,完全可以不跟我开会。管理岗在我们这里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每天做什么都很清楚,不需要用特别的kpi或者okr来管理。

很多前辈大牛可能会觉得做一个很大、有组织的公司很有成就感,但我心目中比较好的AI团队的状态反而是小而美,但爆发力很强。

可能别人会觉得00后团队没那么卷,或者说“整顿职场”什么的,但其实不同团队可能都不太一样,我们的工作节奏大概是“10-9-5”(10点上班,21点下班,每周工作5天),所以也是算是一个很努力的团队。

回望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只是想做好一个项目。但慢慢做着做着,我们团队这三年有几个员工开始成家、买房买车,我就开始感觉到这不是一个demo,也不是一个项目而已,这可能至少是二三十个人共同的一个小小愿景。

本文转自于  新浪  一条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